以下内容均摘录自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例如从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虽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 某些哲学家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 从入世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是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的快,越错的很。
-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他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完成正反命题的统一,就是圣人。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成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中国哲学家表达他们思想的特殊方式:中国哲学著作通常都很简短,言论和文章之间通常没有联系,富于大量暗示。比如《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老子》全文只有约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如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中国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所以简短,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使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名言隽语一定简短,比喻论证一定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