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是《在细雨中呼喊》。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尽管身处早高峰的地铁上,周围嘈杂拥挤我却好像进入了文字所描写的那个世界,一种悲痛涌上眼角。心里好像憋着一口气。
余华对“生”和“死”的描写在这本书里我认为到了一种极致。
“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
“我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另一本喜欢的作品是《许三观卖血记》,依然是讲小人物如何活下去。
“事情都是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一乐,你就喊几声吧,你喊了以后,何小勇那个王八蛋就再不会是你亲爹了。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亲爹了……”
“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很多人说《文城》让读者失望。我在读完后倒不至于说失望,但缺少了一些畅快感。比起以前的作品,这本书里多了一些英雄主义。它想要通过几个人的命运展现时代的动荡,清朝灭亡,民国初立,军阀混战,匪祸泛滥。但是似乎主题立的太过宏大,总感觉故事的拼图少了几块,结局也有些匆忙。读到结尾时甚至想会不会是有第二部?但是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倒是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
不过作品的细节描写方面仍然值得赞叹余华老师的功力。在描写林祥福时说他“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还有描写雨雹后的场景里,“一个被雨雹砸死的老人躺在一块木板上,与失去牲口后哭天嚎地的悲哀不同,失去一位亲人的悲哀显得更平静。”
关于小美的父母兄弟来沈家吃饭时胆怯自卑模样的描写,“虽然他们饥肠辘辘,虽然桌上的鸡鸭鱼肉香气扑鼻,可是他们的双手仍然插在袖管里,仿佛是在互相等待,当父亲的手从袖管里出来,拿起筷子夹一块肉放进嘴里后,另外四个的手也从袖管里出来,也拿起筷子夹肉。父亲的双手重新插回袖管后,另外四个的手也都跟着插回袖管。然后又是等待……他们的手从袖管里迅速出来,又迅速回去,快去快回像是小偷的手。”
抛开整体性,书中很多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依然饱满。余华老师在访谈中说“一个作家想超越自己是不可能的,不用想着超越,但是不要重复自己“。《文城》这本书可能就是这句话的证明吧。
再分享一句余华一个采访中说他喜欢的一个法国谚语:”假如你要是不想被狗咬着的话,你就跑在狗的屁股后面“。在这个贩卖焦虑和优秀的年代,敢于”为人后“的精神也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