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是一本像日常简单心理学一样的一本科普书,没想到是一本心理咨询书。要说读前和读后对心理咨询的印象嘛,我以为心理咨询可能是更像垃圾桶,然后咨询师会给出一些建议,这本书好像陪伴的意思多点,就像一个朋友,所以,对我这种没有大病的人,有朋友就成了,不用去找咨询师。
但对里面提的一些理念和看法是持有不同意见的,因为,我尤其反对把自己所有的生活状态和所有的事情追到童年来说事。因为人必须对自己的现状负全责,虽然文中也透露了这个观点,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问题,并不是一个因果问题。
还有蛤蟆记性咋这么好,小时候的事,全都记得?而且,他真的没有遇到可以让他放松的朋友吗?!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童年或者不堪的事情说出来,才会感觉良好?但也可能我其实一直有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和亲人在身边,所以,并没有觉得这是很稀奇很重要的一种状态吧。
仔细想了一下,对待獾这种人的态度吧,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有个过程,二十几岁时,对于贬低自己的人,也是挺憋屈的,急眼就是哭,也没啥办法,等长大一点了吧,就寻思,让我不舒服的人,我就让他不舒服,所以就怼,当然别人也会背后说我脾气不好啥的吧,等再长大一点吧,见识的人多了,就觉得,怼显得不太好,就尽力忍着,离他远点,但心理还是会记一笔账的,等再长大一点吧,就觉得,挺好笑啊,但是我懒得说懒得想了,大笑三声,哈哈哈,反正他又影响不了我的任何心情,行动和决定,因为,不值得。
不相信人非要把童年经历和自己经历的挫折联系起来才会找到根源,做出改变。我的实践是可能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挫折,完全否定自己,才会真正成长,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有人无条件的陪伴,相信和支持。我的改变通常都是对挫折发生的同时(大概前后一两年的时间)发生的其他事情一起进行梳理,找到根源再做出改变。因为觉得人在某一段时间的状态就是当时所有压力和自己处理压力的方式出了问题,找到根源人就会做出改变。
至于童年,至于父母,那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就和每一个今天一样,不容挑剔,不必回首,只要全力珍惜和享受就好啦,因为,都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