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做伴的武林探险
——读《拳》
祉 璇
我有一位爱读书和运动的好朋友。因为兴趣相投,平时常向她请教,近来交流之余借了我这本《拳》。字数不多,很快读完。
武
作者的大学时代,正值1980年代的国内武侠片热潮,《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等武术电影轰动一时。在这个时代下,作者讲述了一段“我”的青春懵懂岁月——一个热血澎湃的少年,对武术的热衷与追逐之路。
小说里,并未像我先入为主预期的,会出现武侠、武林、江湖这样的大量字眼,也没有飞檐走壁、神功护体。取而代之的,是笼罩在字里行间的日常的饭菜味、茉莉花茶香……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常人的功夫,武的精神得到了作者的注重,且被发挥到了极致。
武即是文,是文化,而文却不是武。
虽然全书“武”字贯穿始终,但作者所诠释的“武”的精髓,却并不仅限于此,却处处体现着平凡而真实的大学生活、亲切而生动的市井场面,反而让读者感触很深。
灼灼热风中,麻雀睡了,蝉子也哑巴了,我开了老捷达回母校,把车停在大操场尽头的邮局前。念书时,这邮局还没有呢,而今已显得老旧了、冷清了。林荫道、跑道,空空无人,而我总能看见许多年轻的面孔,在远处、近处飘浮着,那是从未老去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的故事,比任何一张影碟更亲切,更有意味。
想起我的校园生活。疫情之前,我和三郎也会时而去吉大南校区,溜娃、吃饭、配个眼镜……看着年轻的面孔,感慨岁月的流逝。我们常常被生活中各种杂事所累,但是身处校园,互相诉说不断发酵的回忆时,仿佛学生时代并未走过很远,时光虽短,故事却那么多……至今已有三四年没再去过吉大校区了,不知校园何时才能对外开放。
成 都
故事背景地是1980年代的天府之国 ,作者也是地道的成都人,文中随处可以体会到他当下的丰富情绪,以及这座魅力城市的大街小巷、特色美食、当地方言所散发出来的魔力,使人仿佛从纸张中便可嗅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
遗憾的是,我虽去过两次成都 ,但却都是作为中转站。第一次是2011年度蜜月(关联阅读:三郎带你游尼泊尔),由成都转机去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第二次是2018年休年假,从成都租车自驾,走了川西壮阔的大环线(关联阅读:旅游札记|三郎带你游川西大环(1))。在市区的两次都只去了锦里,未作其他游览,但因仿古商业街在各旅游地的大同小异,所以没有过深的感触。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更加真切和从容地去接近和融入这个城市,体验下赵雷在《成都》里写的细腻和安逸——“深秋嫩绿的垂柳,在那座阴雨的小城,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其实,在读书的过程中,只需某一方面,甚至某一句话就能够触动到你,享受这个过程,就使得阅读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