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读书日记: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

欢迎关注原创分享公众号“尚书省”

*读书日记为“尚书省”群友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分享。

 

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

于江(Peter)

 

10月份,读完了“反乌托邦三部曲”。第一本读的是乔治•奥威尔《1984》,读完有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作为政治寓言它可能是成功的,但是目的性太强烈了,反倒把我推到了反面。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金的《我们》文学性更强烈,哲学意味更加浓厚;无论是福帝还是大恩主都是意图通过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获得幸福,然而幸福的条件是放弃未知的自由。幸福的世界没有自我,每一个人不过是一个符号,他们必须让渡自己的思考能力来换取肉体的舒适安逸即所谓的幸福。自由是未知的 ,可怕的,是要经历痛苦的不确定性,然而唯其不确定才成其为自由。追求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才是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所向往的幸福,幸福是刹那,自由是永恒!读这几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不是反乌托邦本身,而是对于标签的认识。反乌托邦成为这三本书的标签,然后这三本书其他的属性便被掩盖忽略了。特别是《美丽新世界》和《我们》,后半部分的思辨已经不是单纯地反对乌托邦了,而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美丽新世界》和《我们》是被奥威尔贴了标签的。

这个世界的知识量实在是太过庞大,以至于最勤奋的人都没有精力完全掌握。所以,标签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一个标签就是一条捷径,但同时也是一条鸿沟。某种意义上讲,标签是乌托邦的,它给了你便捷的幸福,也谋害了你探索的自由。

推而广之,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都是标签。(这句话本身就是个标签)某种颜色被命名为红色之后,他便不再具有其他的可能,尽管每个人的感官感受并不相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无不为即是给世界贴了标签、立了规矩。在我们无所不为认识世界的同时,希望还能记起这个世界的无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读书日记: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