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月的同读一本书选择了《追风筝的人》。我终于读了十多年前就打算读的书。
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2006年,我还在念大学,大二。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博客元年,我自然也乘了这阵东风,在一个叫“中国博客网”的地方,申请了我的博客,还有了十来个博友。其中一个博友的ID就叫“追风筝的人”。说起来还是熟人,是我的一个师兄,姓段。在文学院那种人才济济的地方,师兄也能凭才气出名,可以略想师兄风采。可惜我记人记路都有问题,时隔多年,我竟然连师兄的大名都想不起来了。但我还记得这个ID:追风筝的人。能够把这样一本小说作为自己的ID,可想而知有多喜欢。能被一个文学院的才子青睐,可见这本小说有多好。
果然名副其实。
我看完了同名电影,正在啃小说。
这与我先看小说,后看电影的风格不符,源自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从网上找了电子书,花了两个晚上看完,坦白说:有感动,但不走心。我猜想大概是我期望值太高,于是有了一丝不可名状的失落。把这份失落放大十倍,那就能表达成:前面80%都很不错,最后却虎头蛇尾,笔力不及了。颇有点遗憾。
还是找了电影来看。出乎意料,电影情节竟然很丰满,后半部分的改编与原著浑然一体,比小说后面的单薄高出许多!感动得我稀里哗啦。立刻觉得是电影的二次创作给了小说新的生命!
殊不知,我找的电子书是删减版……
毅然找来纸质书重新读,才发现电影情节即改编自小说,而且细节的描写更到位。还未读完,但也想写感受了。
阿富汗的风俗:冬天的时候举行斗风筝比赛,用自己的风筝线去隔断别人的风筝线。风筝掉落下来的时候,一群孩子去追,去捡风筝。那群孩子就是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的仆人、小伙伴哈桑就是喀布尔最厉害的追风筝的人,他不用跟着风筝飘落的方向跑,而是能感觉到风筝的落点,等在那里,等风筝来。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击落了最后一只蓝风筝,夺得了冠军。哈桑为阿米尔追到蓝风筝,这是他们俩无上的荣誉。
以阿塞夫为首的坏小孩拦住哈桑,要抢蓝风筝。阿米尔在小巷里看着哈桑被欺辱,默不作声,没有现身。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哈桑,选择诬陷哈桑父子偷盗,逼走了哈桑父子。
阿富汗动乱,阿米尔父子辗转来到美国。二十年后,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并且为保护自己在阿富汗的房子,已经被杀害,只留下一个孤儿,不知所踪。阿米尔踏上了寻找侄儿的路途,更是走向了心灵的自我救赎之路。
让我感动的,是忠诚从未因为背叛而消失。让我震撼的,是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贫瘠的土地上,人性之花仍然灼灼绽放。
在阿富汗冷冽的寒风中,我想象兔唇的哈桑怀着巨大的喜悦去为阿米尔少爷追蓝风筝。在茂盛的石榴树下,我想象无辜的哈桑小心翼翼地想修复与阿米尔少爷的关系。在喀布尔满目的废墟上,我想象哈桑认真书写给阿米尔少爷的书信。甚至在临刑前,绝望的哈桑心里想的,恐怕还是未能保护好阿米尔少爷房子的遗憾……
唯其善良的、忠诚的、勇敢的哈桑,才养育了聪明的、敏感的、勇敢的儿子索拉博,才能在阿米尔少爷重回阿富汗时,彼此依靠,逃出绝境。也正是这份不可辜负的忠诚,才让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重回阿富汗,“再次成为好人”。
电影已经如此感人,小说自然不会平淡。我甚至隐隐预感,在读完小说后,我会买一本纸质书来珍藏。
愿我善良、勇敢如哈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