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吧

在这样一个炎炎夏日里,坐于凉风习习的空调房中,心情甚好。恰又遇上了李晓君,因他的文字,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有关沉默的话题——

­­李晓君的文字,被誉为“从独特的个体经验出发,发现时光的诗意并感觉生命的忧郁,形成了具有完全意义的个体生命美学气质新一代散文”。文字必须接近生命。这些散评,显示出这是一个充满旺盛活力与生命体验的作家。可在他的一篇自述性文字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她反复向我提到我最初给她留下的印象:拘谨、羞怯和沉静。”

这话,先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周国平。这个学哲学出身的作家,把拘谨、羞怯与沉静列为自己性格特征,并常引以为豪:每当遇到一个夸夸其谈的人,我就不禁想起芝诺的讽刺。我害怕说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当我被迫说话时,我说出的往往的确是平庸的话。唯有在我自己感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我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

同时,还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本书——《沉默的大多数》。这是王小波写的一本杂文集。王的观点与周有点不同:人们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种厌恶的情绪。他说自己曾是个沉默的人,因此丧失了许多话语权,后来试着改变,虽犹于失去童真般的难受,但却找到了一种责任感——我理解王小波的说法,他想表明自己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真正做一些事的人,只要不是躲起来保持沉默。­­

这似乎是大多数喜爱为文者的性格特征——因习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生活与情感,语言功能势必退化,变得安静与沉默起来。象余秋雨一样,既能写出优美的散文,又能录播《秋雨时分》的作家,毕竟还是不多。­­­

我的哥哥曾是个不健谈的男子。他最早让我感受到了沉默的力量——小时候,在他面前,我常急得抓耳挠腮,看着默不作声的他,不晓得在想些什么。记得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周末常常跟他一起回老家。

有一天,哥哥提议放弃班车,抄近路。抄近路要翻过一座不低的山。因为走惯了大道,对于山路有点陌生。我们辛苦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安静山林中,一路却并未保持安寂。哥哥那会正恋着一个女同事,满肚子的相思,估计压抑了很久。于是,我成了他第一个倾听者。

我一边沿着山中小道往上爬,一边侧着头面对他不断“哦”“嗯”的回应,眼睛斜着才能见到难行的山道,一路下来,脖子酸疼,眼睛也好似长歪了。­

这次经历给我印象很深,明白了面对一个惯常沉默寡言的人,其实你只要有倾听的姿势和必要的回应,他就能开口说话。当然,我的哥哥最终也学会了话语。这得拜他工作与婚姻所赐,使他成为了一个精明的懂得谈判的男人。­­

我一直认为,懂得沉默者,必是擅谈者;懂得谈话者,必是擅于倾听者。

我不是话语很多的人,但遇到冷场的聚会,我往往会是话题挑起者。而一旦场面热闹,我便躲到了一边,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或干脆提早退场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懂得适时收放舌头的聪明之人,时常会因已多言而后悔。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事后再多的解释,也会留下痕迹,无法全部抹去。­­

沉默可以杀人,杀掉的是别人。也可以保全人,保全的是自己。我这么想着,看来我还是认同周国平的。也许是因为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王小波的济世之才吧。­­

其实,仔细想想,沉默或许真是一口井。这井里可能藏着珠宝,也可能一无所有。­

 

写于2007年7月12日­­­

今天,2021年8月8日,是我微信公众号成立之日。作为草根的文学爱好者,在各种网络平台——QQ空间、凤凰博客、新浪博客、美编等等——我写字生涯竟也有15年之久了,只是从没有一种形式能长久存活。

今天,受友友影响,我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个其实已趋于过时的平台,最终恐怕也只是玩玩罢了。好在,人生,不就是由一连串的游戏组成的吗?尤其对于深度认同沉默之人,这个游戏就玩得更大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沉默吧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