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红利》读书笔记 :人心红利,危机里的品牌之道

专注不变让我们洞悉商业本质,人心本质。拥抱变化让我们不断用新技术、新数据、新算法优化流量效率和连接能力。人心和流量,是硬币的两个面,协同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心红利》

正文共:1644字 2图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在一些人看来,危机就是危险,需要躲避和逃亡,但另一些人看来,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就像每次朝代更迭的大动乱,物种灭绝及新生的大灾害等。危机是一次大洗牌,打乱既存秩序,甚至归零。以前在最上面的可能被冲刷到下面,在最底部的有机会浮上来。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在《人心红利》中说:“在危机或萧条时期,如果减少1美元的投入,危机之后大概需要付出1.6美元的代价才能弥补回来。”因此,在人人都闭门不出的非典时期,他却创业做电梯广告。

在他看来电梯广告是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城市化率的增加,电梯是个必需品,人们上班和回家都要经过电梯,在电梯狭小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们大概率都不认识,不会交谈,即使是认识的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且在陌生人的注视下,很大可能也不会相互讲话。由于信号不好,玩手机或接听电话也都不现实。所以,在这个数亿人每天至少会发生数次的电梯里,正是品牌植入的最好场景。

江南春预见到了电梯广告的趋势,但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催化了这种必然。以前,电视几乎是广告的首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流媒体观看电视,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购买会员来跳过广告,那么不购买会员的人,也多半不是广告的目标人群。对于公众号或短视频,人们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品牌广告。因此,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被稀释,且终端平台不再适合品牌广告的生存,品牌越来越难获得关注。

虽然终端不再适合品牌营销,却是流量的沃土。过去近二十年,几乎人人信奉流量为王,争相抢占第一波流量入口,比如淘宝、京东、美团、滴滴打车、共享自行车等。而现在,与人口红利一样,流量红利已趋近贫瘠。流量的本质并不是谁烧钱烧得多,谁的补贴多,而是谁抢占了客户的心智,谁具有品牌优势。品牌和好产品、好服务有关,但并不是有好产品或好服务,就一定拥有好品牌。品牌的本质是重复,把简单的超级符号和超级话语植入人们的潜意识。

电梯广告的优势正在于重复,人们反复经过电梯,电梯重复播放广告。电梯广告抢占了人们忙碌生活中的那点必然资源,从而激发了新一代广告模式。以电梯广告为主的品牌宣传,加上以今日头条、公众号等为主的流量入口,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购买闭环。

虽然有很多获取流量的方式,但从长远来看,品牌是流量的终极保证。一个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补贴或名人代言等方式获取超级流量,但如果缺少品牌植入,流量会在短时间内消逝。品牌是一种长效机制,为流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势能。其本质是占据心智,赢得人心。比如一想到打车,脑海里马上出现滴滴,一想到空调,脑海马上出现格力。这就是品牌所带来的人心红利。谁赢得人心,谁就赢得未来。

无论对于商品、服务还是人,危机都是建立品牌,赢得人心的大好机会。比如现在所经历的疫情,京东不顾损失,自杀式援助,为其赢得社会层面的赞誉。这是在平时花费多少资金都不一定做到的。又如很多企业,为隔离在家的员工免费寄送物资,甚至专门挑选那些极难采购的物资来分发。他们利用这次危机,以极小成本为自己赢来了人心。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好准备,准备在危机中改变命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心红利》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