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小说以大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了解此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毛姆会将这本书起名为《月亮与六便士》。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知道了这个解释,我们来具体看看小说的故事梗概。

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特里克兰德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特里克兰德40岁的某一天,是该追名逐利油腻度日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间他离家出走,去了巴黎,还写信给妻子说离婚。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有了外遇,和另一个女人私奔了,但是,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来到了巴黎,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决心寻找自己的“艺术”。他无法控制住自己对画画的强烈渴望,正如一个掉进水里的人,不管他会不会游泳,他都必须向上挣扎一样。

“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但是,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觉得后悔。

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

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他的才能渐渐被世人得到认可,被评为伟大的画家。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人生处处面临着选择,尤其是梦想和金钱之间的冲突更令人难以抉择。

我初读《月亮与六便士》曾经以为只是抛弃眼前苟且追求梦想的故事,但这次重读却发现是我自己把它读浅薄了。

这个世界上,却是有成千上万个“高更”,他们出生、成长、人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觅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娶一个还算入眼的妻子、生一个不招人烦的孩子、拿着够花的工资,过着中产的生活。

就像小说中的形容。“他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平淡无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

有时候我们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

就连他们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

他们的人生就象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摘录一段喜欢的话:“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月亮与六便士》的答案是: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

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拼命寻找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终生的东西,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生。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尘世的藩篱里挣脱不得。

但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渥的生活,如同褪去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了他的内心召唤。

他们都是跳出了尘世藩篱的人,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才知道吧。

一、是否有魔鬼抓住你的灵魂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很多时候都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看清自己内心所想所盼,心之所至。我们所过的生活,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

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人还是自己心中的人。太难了,生活在人群当中,不得不重视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不得不在心中住在起一个卫兵,当有其他想法蹦出来与普世价值相违背,卫兵本能的将其砍掉。可惜,抽刀断水,也许你不明白到底有什么不对,却始终觉得意难平。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梦想吧。

如果没有梦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我突然想起了顺治,江山在手,说走就走。

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万千河山,只爱木工,连最至高无上的权利,都阻挡不了内心的渴望。

尼采为什么会疯,梵高为什么会割掉耳朵,王尔德为什么要坐牢,海明威为什么要自杀。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怎样的驱动,才能不要六便士,赏着月光,衣衫褴褛,包不果腹。

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

未经检讨的生命不值得活,所以为了捍卫灵魂,苏格拉底拒绝越狱。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你像伽利略捍卫日心说一样,能够像普希金一样与丹特斯决斗,能够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一生都在等待枪毙,能找到这样值得坚守的东西,内心的渴望与满足,已经远远大于对物质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

是否有魔鬼抓住了你的灵魂?让你只能俯首称臣。

那些命中注定的狂热,对抗卫兵的勇气,最终让你内心安宁。

热爱音乐与画画,热爱舞蹈与表演,热爱写作与诗歌,热爱足球与赛车……所有的热爱,在你做这件事情,在你投入于这件事情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而是否有所认可与收获,都应当处之泰然。

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会烧掉那副惊世之作的屋子,因为最丰腴的愉悦感,已经在创作的时候产生了,任他人看不看,又与我何干?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自问: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纯正的自己吗?真正能够不顾及世俗的看法,追求我们内心的渴望和理想吗?现在社会,很多人生活成“并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二、爱情之所以为爱情

感情与感觉,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少哪一面,都无法投入。

到底是感情难亦或是感觉难?感觉易在不需努力,感觉难在不受控制。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心意难平,分开又决议难定。

我实在是不会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会狂热的爱上谁。他最狂热的爱,都留给了他的月亮。

爱他,了解他,接受他。爱塔能够做到完完全全的接受,接受你爱画画远甚于爱我,接受你暴虐的性情,接受你无休无止的绘画……爱很容易,接受却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爱上了我们的幻想,所以当真人与幻想不一致,就开始企图改变真人。

爱情之所以为爱情。我想,是感觉来了的时候,你们恰到好处,你们彼此舒适不别扭,你们彼此相爱不认为有牺牲,你们彼此前进步调一致。

突然想到了郑伊健与梁咏琪,那一曲《天使与海豚》,都以为感情会战胜距离,却不知道,我们所想要,不过是在一起舒适。

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女人对待感情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就越来越深,而男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则随着时间的消逝感情越来越淡。

女人追求安稳,男人追求新鲜感和挑战。男女天生的思维差异势必会在生活中产生碰撞。

恋爱中的女人大半的心思都在她的另一半身上,而恋爱中的男人一天中只有一小部分想着恋爱的女人,其他时间则做着自己的事情。

在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中就诠释了男女在恋爱中的思维差异。恋爱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充斥整个生活。而对男人来说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的事,并没有女性看得那么重要。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同样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当毛姆答应思特里克兰德妻子的请求去劝他回家时,在巴黎那间破烂的小旅馆找到思特里克兰德后,作为说客的毛姆质问他一分钱都不留就给自己的女人就舍弃她,太没有人性。

可思特里克兰德的回答却让人震惊:“为什么不可以?”“我已经养活她十七年,为什么她就不能改一改,自力更生呢?”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血无情的人,也读懂了人性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养活你一辈子的,最终你都得靠自己。

我们不否认相爱时所许下的承诺,但是我们低估了时间的神奇作用。爱情或者婚姻都可能随着时光的不断变换而变味。

几乎所有的人在看完小说后,会破口大骂思特里克兰德的无耻和冷漠,会对施特略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视伦理纲常为无物、藐视世间道德价值的男人,可以说是一个疯子,他抛妻弃子、鸠占鹊巢。比如他生活费用完了,就碰上了“舔狗”德克,无私资助,把自己的家,自己的画室,好友德克妻子布兰奇因为照顾斯特里克兰,而爱上了他,抛弃了自己原来的丈夫,但斯特里克兰穿上裤子就不认了。因为人要画画。所以他毫无愧色,不管死心塌地跟他的布兰奇死活,伤害了一直倾力帮助自己的朋友,最后布兰奇喝农药自杀了,深爱她的德克返回画室,确看见了一幅妻子的裸体画……最后导致德克家破妻亡。只是他依旧我行我素,不管不顾他人,最后说出德克的妻子与他感情本来就不好的经历

后来斯特里克兰去了马赛,结交到了一位船长,又去了塔希提小岛,在善良的人介绍下,还娶了一个土著姑娘死心塌地地照顾他专心画画。

小说的最后安排的结局是斯特里克兰的画作在他死后价值千金,原配夫人接受社会名流采访,满足了她年轻时文艺梦,她就不再去计较他的抛妻弃子,反倒冠冕堂皇地享受那份虚荣。

故事因此算是有一个非常浪漫的结局了,中年男子,抛妻弃子,只身画画,世人惊呼天才,也许只要我时不时地让你开心,你就永远不会真讨厌我。

作者在书中写到:“那时我还不知道人性本来就是相冲突的,我不知道真切中又包含了多少矫揉造作,高尚中又包含了多少龌龊,也许,就算是在邪恶里,也可以找到优良的品德。”

三、我们都注定孤独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有时候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时常觉得,语言真的是太过孤独与苍白。我万千思绪,满腹惆怅,感慨满满,却在动嘴的时候无话可说。

正因如此,我们太希望有一个人,他能知我所思所想,他能解我所忧所愁,他能明白我的欲说还休,他能解开我的言下之意。彼此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酒逢知己,交谈甚欢……

所以这个世界有了诗歌、有了小说、有了音乐、有了绘画……他们都用另外一种方式,将情感寄托,在几百上千后,仍然能够慰藉心灵。

伯牙与子期,钱钟书与杨绛,为何能够艳羡众人。只因知音难寻,挚友难存。

更何况,志同道合之人是你枕边之人,可遇而不可求。

既然可遇而不可求,那就莫强求。人生在世,总是要靠些运气。

既然注定孤独,那就坦然之。知心中所求,自作伴,常作乐。

四、高尚与卑劣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从来不认为追名逐利比追求安宁更为卑劣。

也从来不认为葛朗台就真的是人生悲剧。

有人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有人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静。

有人追求纸醉金迷的奢华,有人追求粗茶淡饭的安稳。

有人追求夜夜笙歌的华丽,有人追求一茶一酒的简易。

有人追求后宫三千的快感,有人追求一世一双人的满足。

有人迷恋于物质,有人迷恋于书画。

有人迷恋于赌博,有人迷恋于健身。

有人迷恋于花花世界,有人迷恋于承欢膝下。

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选?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傲慢与偏见。

世俗的价值体系,对太多的事情划定了对错。但每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不过是选择与舍弃而已。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这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着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着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相对而言,亚伯拉罕的选择更为简单,只是遵从内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不值一提而已。

一生默默耕耘的老者,未踏出山庄一步

一生飘飘荡荡的智者,思想与身体同游

又有什么高尚与卑劣?

我没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居一隅

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愿意爬山涉水

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愿驻地停留

无知而无畏,知之而无畏,是否真有所区别?我思故我在,未感知,未存在。

罗素曾说,幸福源于通向幸福权利的选择有多少。

然,只有一条道路,难道那就不是他的幸福?

子非鱼,勿定论。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想到这,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身影。那就是在前几年网络上走红的那位女老师,也就是在辞职信上写下“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字里行间充满情怀的女老师。

为什么一夜暴红?我想还是因为她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她。

也许你也曾有情怀,想要毕业旅行,想要环游世界。但是面对着生活种种琐事和面对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你有胆量说不吗?特别是现在的疫情期间,捏着手里的工资,看着日新月异的价格,生活的压力骤然压到肩膀上。你还对一切充满美好和希望吗?

扛着生活的压力,你还敢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吗?我想答案已经昭然若揭。现实是个怪物,是个暴君,你若不听它的改造,不按它的指挥做事,就会被当作异类,视为闲人。若任凭听之,又难免不会感慨不会去向往所谓的“诗和远方”。

矛盾和复杂充斥着思想,现实和金钱改变着标准。这位女老师踏出了我们当中一些人一生都不敢做的,只能苦苦奢望的或早已丢掉的梦想与自由。

当一个人为了艺术抛弃一切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人了,人类的躯壳只是为了维系那支画笔罢了,换言之,他已经成为了常人眼里的怪物,自己眼里的神。

所以不必再多苛责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了。他从毛姆笔下生来就是要为艺术奋斗的,他不是道德上的好人,也不是大众心中的好人,但他的确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了艺术的美。

哪怕明知是厄运,他也要奋不顾身去追寻,疾步如飞,终于在生命的终点同时获得了厄运与美。

我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这本书,但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活成怎样都不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在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追悔当初不该如此选择。唯有真正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惧,更无所畏,这无关宗教,却是内心最真实的信仰。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月亮与六便士》

煮鹤焚琴二两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