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读懂的古文

近来在读《战国策》,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些古书产生了兴趣。因为爱读《三国》的缘故,时常会想这些演义过的故事,在历史上的真相到底如何呢。所以就把《三国志》买回来读了又读,收获颇丰。大概是从那时开始就对这些古老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吧。

28岁生日那天,好友陪在身边,饭后一起去逛内大东门的书店。“选两本书作为你的生日礼物吧。”朋友的话让我心头一暖,然后便在书店里搜寻起来,最终选定了《战国策》和《资治通鉴》。朋友有些疑惑,作为一名学习英美文学的人似乎这两本读物很是违和。“不知为何,最近对这些古书很感兴趣。”对于我有些含糊的解释,朋友的回答却很坚定:“想做就行动吧,那就买这两本送你。”从呼市离开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偶尔会回忆起在那里五年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有些经历如今想来仍然觉得温暖,就像此刻被我捧在手里的这本古书一样,历经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故事不曾改变,文墨的气味却历久弥香。

阅读过程中,与许多熟悉的文字相逢,这些古文中的故事都是中学时代语文课本的必背篇目。再读上一遍,许多感触竟然油然而生了。十多年前,年少的我一时无法理解的文字,在历经无数次的时空变幻过后,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矣,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约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这句话出自于《战国策·赵策》的最后一章,在我们的课本中被命名为《触龙说赵太后》。中学时代,初读这篇文章时,曾被“必勿使反”这四个字深深的困惑。为什么赵太后在为出家的女儿燕后祈祷时,要说千万不要让她再回来了呢?记得在课文的讲解中,老师也专门做出了解释—在古代,出嫁的女子返回娘家就意味着休妻了。那时并没有懂得其中的道理,直到如今自己出嫁也即将为人母,忽然明白了父母的苦心。想起那年大病时的日子,回到母亲身边,看她日日夜夜的精心照料,也看她偷偷的抹泪。一下子成长起来,明白了作为母亲的苦心。后来呀,有时在家庭生活中也会发发小脾气,回娘家住住,看到父母亲心疼的眼神,才突然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回归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的担惊受怕。一步步的走向人生的每个阶段,开始明白这篇文字的意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应该就是“必勿使反”这四个字的最好解释吧。他们宁愿承受分别的苦痛,也愿听到的都是你幸福的消息。

《战国策·齐策》中的一个故事也是我们熟知的,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亲贤远佞的故事。其中最为有哲理的话就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与我也。”初学这篇文章,还是个不懂人事的孩子,只知道将这些话背下来,以便考试之用。如今再读《齐策》中的这篇文章,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想着到如今,实现了许多的小梦想,走过了许多向往的地方,遇到了三两个知心的朋友,这场旅途也足够精彩了。当然,这一路上也不免遇到坎坷,也曾被人轻视和冷落。但坎坷过后,仍然固执的去相信夕阳的绚烂中,走在街道上的人儿都心向着最美的地方。“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妻,不就是代指的亲人和朋友么,他们永远都无条件的支持着你;妾和客也不就是身边其他的熙熙攘攘么,如《史记》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篇文字不再是《战国策》中的故事,却总让人难以释怀。曾听许多朋友说起过,《项脊轩志》中的这句话可能是所知的古文中最悲伤的话了。初读这篇古文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没有过多的去想这有限的字词中的深意,却能体味到这文字中该蕴含着忧伤,这忧伤中的含义却终不明白,直到我开始失去。失去了姥姥姥爷,想着姥姥熬的红豆粥,想着与姥爷最后一面时他颤颤巍巍的嘴唇背后藏着怎样的话语,想着姥爷汗流浃背填平的那条要了我半条命的深河。多少年后,当我再次经过被你填平的土地,走进熟悉的小院,再闻到饭菜的香气,总会想起你们的点滴,也总会为你们的灵魂虔诚的祈祷。想起那年一家人回去,睡在姥姥去世前居住的火炕上,年幼的老弟扯着被角,调皮的跟我说:“姐,我闻到了姥姥的味道”。那一瞬间忽的泪如雨下,走出房门,看着满天的星斗,对他们说着:“你们好吗。”我想,归有光笔下的那棵枇杷树也是那样寄托着思念的星斗吧。后来的后来,我又失去了许多,经历的时间的洗礼后,把最美的记忆留下,看着伤口慢慢结痂,最后,连那伤痕也成了最亲切的记忆。

亲爱的,只是想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这些年,我读懂的古文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