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唐的《成事》,有感于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原创: 高原麦客

对于曾国藩这位权倾清王朝的重臣,也是这几年断断续续从书上略知一二。

小时候,一提到镇压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曾国藩会被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成为大部分人唾弃的对象。似乎农民起义代表某种正义之师,而以曾国藩为首的清廷代表没落腐朽的一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有人为曾国藩正名。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逐渐成为治国成事的圣经。在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中,吴军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让我选三本书,《曾国藩家书》应该算入其中一本。可见曾国藩的智慧不仅被普通大众阶层熟知,更是精英阶层做事做人的法典。

《成事》的作者冯唐,对曾国藩嘉言钞的悉心品读、领悟起思想精髓,才成书今天这本简明扼要的《成事》。

冯唐是谁?畅销书作家,前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做过国企高管,曾担任多家管理咨询机构的主理人。作者结合现实,通过简洁明了的解读,让我们普通人能有机会,了解一代伟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做人做事的精妙智慧。

今摘录《成事》中的精彩片段,对照审视自己: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哉!(冯唐解读:这封信是写给老乡刘蓉,刘蓉是私塾先生。大致意思是,要是有想法,并且要把想法践行,这第一步就是要把文章写好。)

能写出好文章,有多难就有多重要。文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完整记录,再现当时的真实场景。如果让一般人看,记录这事儿不是挺简单吗?可大约99%的人不擅长此道。以至于一直被誉为国粹的中医,流传几千,不仅没有发扬光大,也一路绝尘西医之后,是何原因?

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医没有记录,没有记录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迭代。口口相传的技艺,是一个不断衰减的过程,无法让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把技能提升到新的高度。而西医之所以赶超中医,正是因为西方文化对于西方人习惯的养成。他们相信生活是具体的,只有记录下来的东西,才能长久的留存。

想做成一件事情,不但要把这件事情想明白,写清楚,符合逻辑、符合事实,能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那这件事就可以反复验证,反复练习,直至不断的提高,逐步接近正确和成功。

这两年自媒体为什么会火起来?各种教人写作的平台层出不穷,很多人通过写作赚的盆满钵满,还有更多的人通过写作实现财富自由。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写作越来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事情只有形成文字,才能自由的流动和更远的传播。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冯唐的解读是:扎扎实实地做事,关键看“耐得住”,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普通人和成功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外界一切干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耐得住”更多的是一种时间上的投入,精力上的投入,和资源上的投入。

人常说,时间用在哪里,一定会在哪里有所收获。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耐得住”就是专注一个点,或者一个领域,倾情的投入其中,一定会有所作为。

人们都知道“猴子掰包谷”的故事,如果整天心浮气躁,不能平心静气,到头来只能是两手空空。这山看着那山高,想法太多,会形成干扰,到头来一片茫然,不知道应该登哪座山头。

既然当官就不能人浮于事,老百姓早有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做官就是要面对琐事,处理琐事,直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琐事中总结经验,总结规律,理清思路,成长自己。不耐烦会遇到更多的麻烦,耐烦常常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不可亟得。此其可浩叹也。(冯唐解读:做事抢在前,争利益躲在后,重事实、说实话、不作假、不拍马屁,这样的人永远是稀缺的。如果遇见一定要好好珍惜。)

上面讲的和现在世风日下形成鲜明的对比。唯利是图似乎成了一种赤裸裸的交换。很多人永远以自己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一件事情,与自己有利,就是好事,就去做。与自己无利,往往会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

很难看到那种舍小利顾大义的情景。被撞到的老人无人扶,怕赖上自己。做事不是出自本心,不是出自道德的驱使,而是“我能得到什么?”升官还是发财,不知不觉在贪婪面前迷失自己。

记得几年前,公司鼓励青年员工入党,几年也发展不了几名。他们大都会问:“入党能带给我什么好处。”反而这几年入党的人员争先恐后,希望进步,但绝对不是心里想着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福利。而以为只要入党,就会成为后备干部,连升三级。

忠愤耿耿不可亟得。但凡遇到靠谱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同事,不管是伙伴还是陌生人,一定要用钢圈箍在自己的灵魂上,这样的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常常自带光环,自带资源,要用心守护。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孽自活而已。(冯唐解读:做官积德之道是别折腾,自己能解决的就去解决,解决不了,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

放在今天,无论是社会还是市场都有它自己一套规则。政府的过度干预,有时不但帮不了老百姓,还会带来灾难性的伤害。比如前几年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产业,种植苹果和猕猴桃,或者养殖奶牛或者生猪,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

很多农副产品虽然丰收了,但是价位低的惊人,一旦摘到手里,就开始损失。很多农户的农副产品没人摘,挂在枝头直到烂掉。生猪养了一年,到年底买了,连养殖成本都无法收回。像今年这种生猪价格,恐怕是千年等一回。

唐朝最鼎盛最繁华的时期,大都是中央政府直接放权地方,甚至放权到百姓之家。也就是不干涉。政府不折腾,让社会和市场自然发展,才出现了大唐盛世的景观。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争胜之心,都有努力改变的强烈欲望,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领导人,放权,不干预是最好的支持。

凡物之骤为之而速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冯唐解读:易做的事,都是小事;易读的书,都是简单清浅的书。不要走捷径,捷径都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

对这段话我感触颇深。有些人感觉自己每天匆匆忙忙就是充实,其实自己被身边的琐事捆住了手脚,而根本没有时间考虑那些能影响自身的大事。重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方式,在这种情形中往复循环的人很难进步。

而大事,都有一定的难度,难的书,往往才能让我们快速的成长和改变。把那些容易做的简单事情,留给别人去做。因为时间有限,只能把最好的时间,最好的精力用在那些重要且重大的事情上去。那究竟什么是重要且重大的事情?

放在当下,当然自我成长,没有比一个人成长更重要的事情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才是成事的关键。虽然你面对重重困难,但同时你比别人会拥有更多机会。

即使再苦再难,不走捷径,这是原则,也是底线。不做死就不会死,做大事不是冒险,而是一种自我的进阶。不断试错,就是一个踩坑的过程,排除不正确的,最后只会剩下正确的。

做一件事情,中间的过程和步骤一定不能少。有时候笨笨的前行,才是真正的捷径。功夫下到了,时间花到了,不成功都难。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歧心者有不测之祸。(冯唐解读:三种人容易惹祸上身,盗用虚名的人、心里有鬼的人,嫉妒心强的人。)

一个人在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最容易出错,也就是这里说的出祸。李笑来曾经说过一句相同意思的话:“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人,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你。”

再简单一点,“人做事天在看。”对事,不能不懂装懂。对人,千万别见风使舵,看人上菜。不靠谱是对自己品牌最大的打折,真诚,真实,真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在世,活人,很多时候也是活名。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让世界记住他,有时看的不是他的“简历美德”,不是看他贴了多少耀眼的标签。而是要看他的“悼词美德”,他死后,还有多少人能记住他。

做人就应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有棱有角,真真实实,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只有别人觉得你可靠的时候,才会增加你的信任度,你也才配拥有更多的资源。现实生活德不配位是常态,没有人认为它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往往并不能长久。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先让自己配得上它。”

用兵最戒骄气惰气,作人之道,亦惟骄惰二字误事最甚。(冯唐解读:戒骄,戒惰。)

真正成事的人,都是寂寞中奔驰的勇士;

真正成事的人,都是心胸开阔的人;

真正成事的人,都是保持谦卑心态的人。

虚怀如谷,有容乃大。有时候,臭脾气、傲气、自满的情绪会害死人。而谦卑会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减少犯错的几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冯唐的《成事》,有感于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