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康拉德《秘密特工》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秘密特工》
约瑟夫•康拉德

1907

“我想,《秘密特工》的起源,也就是主题、写法、艺术目标等一切能让作家提笔创作的动力,都可以追溯到某一段时间心理和情绪上的反应,”约瑟夫•康拉德写道,“事实是,我很冲动地开始写这本书,然后不停地写。这本书恰逢其时地出版了,交给公众去品评。结果我发现自己因为写出了这么一本书而饱受谴责。有些警告很严厉,有些也深表遗憾。我手头倒是没有这些批评的原话,但对大致的观点记忆犹新。观点很简单,我对这些观点本源的惊讶也很简单。现在说起这一切,都仿佛是非常久远的故事了!但其实就发生在不久以前。我不得不说,1907年,我内心还大量留存着那种原始的天真。现在再回头去看,就算是最单纯的人也能预见到那本书会遭遇到的批评,因为故事里写到了环境的污秽与道德的败坏。”

电影《秘密特工》壁纸

在文学评论界大获成功的《秘密特工》,刚上市的时候销量却欠佳。很多人表示,不购买的首要原因是这本书的主题实在太欠妥了。书里引起最大共鸣的是恐怖主义。“9•11”事件以后的数周内,美国媒体经常引用小说里的话,专炸大学及航空部门的“炸弹怪客”泰德•卡克辛斯基(Ted Kaczynski)也将此书奉为圭臬,他声称,自己与书中的“教授”这个角色有很大关系。
对于康拉德来说,写《秘密特工》是为了回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他写道:“我花了两年时间,密集地沉浸在写作中,写了偏门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书里有着遥远的拉丁美洲气息。还写了与个人经历深切相关的《海之镜》(Mirror of the Sea)。紧接着就开始了《秘密特工》的写作。《诺斯特罗莫》是非常考验创造力的,我想拉美会永远是我最大的‘画布’。《海之镜》则是没有节制地天马行空,花一段时间去揭露对我小半生有决定作用的那些影响,和大海之间有什么更深层的紧密关系。那段时间,我对事物真相的感知也深受想象与情绪意愿的强烈影响。所以,尽管一切都忠于事实,我仍然(在任务完成的时候)感觉自己被什么东西抛在了后面,只剩下一些感觉的空壳,茫然无措,在充斥着各种低级价值的世界里迷失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感觉需要改变,改变想象,改变视野,改变心理态度。其实我认为,基本情绪的改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袭来,将我控制住。我不记得那时候发生过什么很让人笃定的事情。《海之镜》写完了,我完全清楚,这本书的每一行字都是我真心实意要写给自己和读者的,所以就放任自己暂停一下,并不是不开心。接着,我还是照常地活着,一点也没想过要另辟蹊径去寻找什么丑恶肮脏的东西。然后《秘密特工》这个故事主题就突然浮现了,形式是在一场轻松休闲的谈话中,一个朋友随口说出的几个字,他讲的是无政府主义,或者说是无政府主义的行动,具体是怎么起的话头,我现在已经记不得了。”
小说本身的大部分内容,灵感源于1894年格林尼治爆炸案。史蒂夫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马歇尔•波登,爆炸计划的实施者。由于携带的爆炸物过早地引爆了,他被炸死,所以发动攻击的动机从此成谜。关于这个话题,康拉德写道:“现在,讨论到具体事件时,我们会回忆起企图炸毁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事情,那已经很久远了。那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即使血迹斑斑也空虚无聊,所以不可能通过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思考过程来参透其缘起。因为非理性行动通常有自己独特的逻辑过程。但那样的暴行不可能以任何正常的心理状态去解释,所以还是要面对这个事实:一个人被炸得粉身碎骨,却什么也没有达成,甚至都不能表达任何观点,不管是非政府主义还是别的什么。天文台的外墙连一点点裂痕都没有……这本书写的就是那个故事,但把它简化到了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全过程都取材于格林尼治公园爆炸案,并且围绕这种荒谬的残酷来展开。”
“这本书写的就是那个故事,但把它简化到了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全过程都取材于格林威治公园爆炸案,并且围绕这种荒谬的残酷来展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约瑟夫•康拉德《秘密特工》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