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美国精神病》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美国精神病》
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

1991

“我真的不是很在意能卖多少本。”2016年,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接受《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 Magazine)采访时说,“我真的不是很在意谁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共鸣。”这位作家回应的问题是,他创造的帕特里克•贝特曼这个人物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对此他是否感到惊讶。埃利斯并没有想要创造一个能吸引大众的人物,他笔下的贝特曼是他自己的化身,表现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年轻男同性恋的遭遇。他写道:“我创造的这个男人,象征着雅痞阶级在里根总统统治下的20世纪80年代(非常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经历的绝望,但他真真切切地融合了我自己的痛苦和我在二十多岁时的遭遇。我其实并不想融入这个世界,但又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只好选择努力融入。这就是帕特里克•贝特曼对于我的意义。他想成为一个理想的男人,因为这好像是‘被接受’的唯一办法。贝特曼一直在说,‘我想要融入这个世界’。这也是我的感受。我在1987年、1988年和1989年写的一部小说,现在竟然有这么多人提,这实在是很让人震惊。”
有人问,他的父亲对贝特曼这个人物是否有影响,埃利斯回答:“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让他做了挡箭牌。这个人物跟我的关系要大很多。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谈起这本书都觉得不舒服,因为这本书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我心想,‘哎呀我的天哪,现在我们干吗要谈这个啊,这本书本来就被严重误会了啊’。所以,把我的父亲搬出来谈这本书,就比较容易一些。从某些角度来说,我父亲和帕特里克•贝特曼也的确有相似之处。我亲眼见证了他被‘新八十年代’男性美容大潮所影响。我是艺术家,比他要开放得多,在做同性恋这件事情上,也是个公开出柜的人。他是个受欢迎的白人男性、特权阶级、共和党人,贝特曼拥有这一切与我并不一定相符的特质。我对这个人物代表的隐喻以及这隐喻与我的联系更感兴趣。”
“他真真切切地融合了我自己的痛苦,和我在二十多岁时的遭遇;我其实并不想融入这个世界,但又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只好选择努力融入。”
在埃利斯提到的“新八十年代”,男性对健康、福利和外表的心态有了普遍的转变。埃利斯将这个转变称为“美国男性变花哨”,这也是小说真正要表现的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男人们就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打扮自己,”埃利斯说,“他们把男同性恋文化里的很多东西直接带入了直男文化,比如美容、某种打扮、健身、脱毛,把自己修整得立刻就可以去拍同性恋色情片。这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卡尔文•克莱恩(CK)的那些内裤广告,《美国舞男》这样的电影,《绅士季刊》的复兴。所有这些东西都为我写作《美国精神病》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这对我来说,比贝特曼是不是个连环杀手要有趣得多,因为连环杀手只不过是书中很小的一部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美国精神病》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