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里森

1952

《时代》杂志的撰稿人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说:“拉尔夫•埃里森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美国人。”埃里森成长在俄克拉何马州,那里没有奴隶制的过往。20世纪初,年轻的非裔美国人能在这里前所未有地畅行无阻。埃里森家虽然很穷,但仍然能上好学校,享受良好的学术环境,从同学们身上找到学习的榜样。于是,在俄克拉何马城,他借此了解了身边的多种文化。对这些文化的熟悉,催生了《看不见的人》中的新现代主义。
埃里森的成长经历和同时期的文坛非裔美国同胞大相径庭,所以他对全国普遍的现状没什么认识,他笔下的黑人主角不会是那种没受过教育、满腹愤恨的人,而是受过教育、可以表达自己、能感受和体验真正的黑人文化和传统的。埃里森写《看不见的人》,就是要给读者们展示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这样的非裔美国文化是社会风俗文化的主流。《看不见的人》这个书名,指的是当时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被忽略、被视而不见的显著事实。但埃里森塑造的叙述者遇到的各种人,很快就给这个说法打上了问号。这个书名还另有所指,非裔美国人在社会上总是没有发声渠道,所以是“看不见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