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84》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1984》
乔治•奥威尔

1949

《1984》出版五年前,乔治•奥威尔写过一封信,间接列出了他写这本反乌托邦伟大经典的原因。信的开头写道:“如果你问极权主义和偶像崇拜等现象是否真的在抬头,还举了例子,说这些现象似乎在这个国家以及美国没有什么明显的增加。那么我不得不说,或者说我认为忧惧的是,如果从全世界的整体环境看来,这些东西都在抬头。毫无疑问,希特勒是很快会消亡的,但代价是有些人的力量会壮大,第一是斯大林,第二是英美的百万富翁们,第三是戴高乐那种小国元首。世界各地的国家运动,甚至是那些本意要反抗德国统治的,好像都采取了不民主的形式,以某些神一样的元首为核心(希特勒、斯大林、萨拉查、佛朗哥、甘地、德•瓦莱拉都是很好的例子),并且言之凿凿地认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奥威尔注意到的是令人忧虑的趋势。世界各大国的政府正往经济集中的方向前进,在国内宣扬某种等级制度。在奥威尔看来,情况最终会演变成单极化的局面,创造一个“两三个超级大国彼此无法征服的世界”,而在这些国家中,“只要元首愿意,可以规定2加2等于5”。这可能是奥威尔最主要的顾虑,客观事实遭到否认,就从某个国家否定自己的历史开始。他明白,准确的历史比起支持政府的言论根本不算什么,比如希特勒就曾宣称,是犹太人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奥威尔对世界上的一切力量都持有极悲观的态度,但也认为,同盟国军队还没有被极权主义掌控。他相信,英国能够在保持民主的情况下,往更为集中的政治体系迈进:“那是对邪恶种类的选择,我想这可能是每场战争的核心。我很了解英国的帝国主义,虽然并不赞同,但如果是要反对纳粹或日本的帝国主义,那我是支持英国的,因为相比之下它还没那么邪恶。同样地,如果要对抗德国,那我会支持苏联,因为我认为苏联有不可能摆脱的过去,也保留了足够的革命初衷,所以比纳粹德国更有希望。自从1936年左右战争开始时,我就一直在想,我们走的这条路要更好些,但我们必须让它越来越好,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批判。”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乔治•奥威尔《1984》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