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好的爱情,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成就

在美国,迫于生计,正在读大学的阿米尔跟随父亲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到跳蚤市场倒卖旧货。

在那里,阿米尔一眼爱上了同为阿富汗人的漂亮女孩索拉雅,她是曾在喀布尔国防部任职、并得过功勋的一位将军大人的女儿。

索拉雅身材苗条,有着天鹅绒般的黑发,眉毛又黑又浓,长睫毛下掩映着一双胡桃色眼睛,那笔挺优雅的鼻子,让她看起来像极了古代波斯公主。

她也是一名大学生,学习勤奋努力,待人友好,与立志要当作家的阿米尔不同的是,她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

她坚决拒绝按照父亲的意愿当一名律师。

她认为教书也许清贫,但那是她想做的,是她所喜爱的。

这一点却和阿米尔一样,都是在父亲的反对下,坚持选择自己的理想之路。

尽管索拉雅看起来如此优秀,让人无可挑剔,然而,在那些有着传统守旧的阿富汗人眼里,她却不是一个好女孩,甚至她的所谓“坏名声”让她无人问津,至今没有一个阿富汗青年向她家提亲。

原因还要从她十八岁那一年说起。

当时,她对爱情懵懂,又十分叛逆,跟着一个吸毒的阿富汗人私奔,并同居了近一个月。

最后还是父亲找到了她,掏出一把枪,告诉她枪里有两颗子弹,如果她拒绝回家,就用一颗子弹打死那个吸毒的家伙,自己再自杀。

索拉雅跟着父亲回到家里,父亲给她一把剪刀,让她剪掉头发,后来她一连好几个星期都没出门。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事很快在当地阿富汗人圈子里传得纷纷扬扬,其结果是,当她走出家门,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窃窃私语,即使搬离了那个城市,依然能听见风言风语。

很显然,索拉雅成了众人眼中的一个反面教材,因为这样的索拉雅显然不符合阿富汗人的“好女孩”标准,他们认为娶进门的女孩子一定要纯洁、没有谈过恋爱。

阿米尔父亲去索拉雅家提亲的那个中午,在电话里,索拉雅主动向一无所知的阿米尔勇敢说出了自己的过往,她宁愿自己亲口告诉阿米尔这一切,而不是以欺瞒的方式获得婚姻。

结果证明她是对的,阿米尔最终还是接受了她,愿意与她结婚。

尽管一开始阿米尔真诚表示有一点为难,但是他深知,年轻时的自己也曾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自己凭什么去自责别人的过错呢。

阿米尔甚至有些妒忌索拉雅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因为秘密一旦公开,说了出来,就得到了解决。

他心里十分肯定和赞赏索拉雅的勇气,因为这正是他所缺乏的,他打心底认为索拉雅比自己做得好很多。

其实,人都有过去,都会犯错,只是错误有大有小。

接纳他人的错误,就是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当日后的阿米尔将自己背叛哈桑的秘密告诉索拉雅后,索拉雅同样选择了理解、包容和接纳,并愿意与他一起承担过去带来的困扰,积极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

不出两年,阿米尔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成为了一名作家,正如哈桑曾所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会读他的故事。而索拉雅也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

生活美中不足的是,他们两个一直没有要上孩子,尽管做过相应的一系列检查和治疗,然而结果总是徒劳。

当大夫建议他们收养一个孩子之后,索拉雅心里并不想这么做。

她问阿米尔:她也想要一个孩子,可是如果没有,这有错吗?

而阿米尔的答案是:没有。

当她再问起自己是不是很自私时,阿米尔坚定地用一个“不”字,表示了他的想法,并告诉索拉雅,如果他俩真打算不收养,就必须保持意见一致,对此不能有任何动摇,不然对孩子不公平。

阿米尔和索拉雅夫妻二人意见一致,都坚持不收养,于是,原本令人不开心的问题并没有使两个人就此分开,相反这段婚姻在两人的相互理解、包容与接纳中继续前进着。

只是不久后,阿米尔和索拉雅搬离了原来的住处,住到了旧金山一个山庄,离索拉雅父母家有一个半小时车程,这其实是为了远离索拉雅母亲过分的关心。

因为爱有时会成为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负担。阿米尔和索拉雅,尤其是索拉雅,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宁静和自由。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追风筝的人》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追风筝的人》第四部分就到这里了。

慈怀共读内容选自慈怀读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追风筝的人》:好的爱情,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成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