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原创: Cym

龙应台曾在《目送》中说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像水上浮萍一般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漂泊。但是,我们也可以尽力去捞一把浮萍,再多细看一眼,在分别之前,或许又能有新的发现。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安德烈通信录合集。他们像大多数中国母子一般——电话里只有简单的寒暄,会面时忙于低头玩手机,没有正常的沟通,宛若最亲切的陌生人。于是他们开始书信沟通,聊天内容从时事政治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究其目的是想重新认识对方——一个全新的人。

看着书中安德烈与其母亲思想的交流与价值观的碰撞,我不由得想起我的母亲。母亲是典型的七十年代的人,学历不高,作为文科生,对于理化生更是一窍不通。对于高中生而言宛如常识的能量守恒定理她不甚了解,对于阳春白雪的艺术她也欣赏不来,交响乐团音乐会听不了几分钟就哈欠连天。我常常鄙视她的见识短浅,或又惊异于他为何这般无知。除开知识层面,我也瞧不起她落伍的观念。当我刷知乎时,男女平权,婚嫁自由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与同龄人相处时,不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比比皆是。但身处家中,母亲不厌其烦地唠叨:“女孩子不做家务会被婆家嫌弃的……”这类话语时,仿佛又一夜回到解放前。最令我嗤之以鼻的,是母亲肤浅的思想,是朋友圈中转发的“震惊!再不看就删了!”、“十种养生方法,为你的家人转发!”。我嘲弄母亲的盲从,媚俗,每当我想和她讨论“限购令与阶层固化”、“特朗普上台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抑或“红黄蓝虐童事件反映的问题”时,母亲总能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令我沮丧甚至有点儿悲哀。

但龙应台引导我从另一方抓紧那株浮萍,用另一种眼光打量她。母亲也知道自己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她从不间断学习。她跟着年轻人学习wps,做微信公众号推送。她深知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残缺,学摄影,听音乐会,尽力去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品悟,时不时采些路边野花插在家中,发现柴米油盐之中琐碎的美。母亲出生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即使她大学已经毕业,“同性恋”依旧算作“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归为同一类。母亲的观念有那一代人的时代烙印。今之嘲笑母亲的观念亦如同日头后人嘲笑我的思想一般。当然,也不必同情时代的牢笼囚禁了母亲的思想——愚昧无知的乡村,暗淡压抑的社会,确实给不了母亲太多知识,但是给了母亲悲悯同情的能力,使母亲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体谅世人的苦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悲伤,悯惜。使得母亲年近半百,尝尽人生百态后依旧拥有一颗赤诚之心,近乎“愚善”地悲悯失路之人。同时,乡村也给予了母亲坚韧不拔的品质。小时候,母亲刈麦,镰刀割下小拇指一块肉却忍痛不告诉奶奶以免她担心。到后来,她孤身一人去县城读书时倔强地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抵御心怀歹意之人。直至现在,人生几经波折,母亲依旧剑指前方,不卑不亢,仿佛没有什么能将她击溃。恍然发觉,重新研读母亲,曾百般嫌弃的老母却是我成长路上的精神导师,潜移默化地教我成人成材。

孔子读《易经》时韦编三绝,方得真义。死物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活生生的人了。事实上,无论对谁,都该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既然渐行渐远难以避免,那就在飘萍离散之前攥紧那株浮萍,再细看一遍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