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费孝通:从一个村庄了解中国乡土经济与社会

本书让我们注意的
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
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1936年夏天,从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即将公费赴英读博的费孝通,在返乡休息的两个月内,于江苏省吴江县庙岗乡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考察。

1938年,以此次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成功发表,1939年集结成册在英国出版并颇受好评,后由戴可景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

与我之前读过的另三部作品(《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不同,这本书是对开弦弓村这个村落的社会图景的素描,理论性并不强,侧重于客观详实、事无巨细的现象描述。

这是费老早年最为重要的著作,显然也是他后来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的基础。

例如,《乡土中国》里对熟人社会、家族、礼治等社会结构的描述就有本书中开弦弓村的影子;《乡土重建》中对振兴农村轻工业的呼吁,正与本书对缫丝工业衰落后农民生活窘境的分析相呼应;《生育制度》中对父母权力、亲属关系、单系偏重的阐释也能在本作中看到雏形。

作者先从地理、人口、布局等方面介绍了开弦弓村的概况,甚至解释了开弦弓村名字的由来:「开弦弓的“脊梁骨”系由三条河组成,暂且定名为A、B和C。河A是主流,像一张弓一样流过村子,开弦弓便由此而得名。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拉开弦的弓。”」

接着,作者从村中人与人的关系入手研究了家、婚姻、亲属、继承、邻里关系等要素,把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其中,对溺婴、新媳妇、重男轻女的描述尽管冷静客观,却足够令人心惊;而关于如何祭灶、如何插秧等民俗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细节描写,以及对灶王、张大帝、刘皇等各个版本民间传说的讲述,则十分有趣。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聚焦于对农村经济的分析,包括村民的日常消费、两大支柱产业水稻种植业与蚕丝业,以及独特的水上贸易往来方式等。

过去的开弦弓村

正如书名所示,乡村经济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认为全书最有趣的地方。正如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中所言,本书「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开弦弓村的经济结构有其特殊之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其纵横交错的水道构成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航船主代理制度。

航船主同时是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和信贷代理人。

该村共有四艘日日不间断地往返于城镇和村庄间的航船,每一天为村民从城镇带回所需物资且不额外收费。

在蚕丝与稻米收获的季节,航船主则负责将村民手里的货卖给城镇的店铺,并收取一定酬劳。

航船主在城镇店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起的信赖关系,则又发展出一套信贷体系,由航船主作为中间人,在农民手头吃紧时,向城镇米店借贷。

现在的开弦弓村

这种模式着实令我眼前一亮。

每日无偿带货的方式让我想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为王,一方面增大交易的数量与频次以获得更优质、低价的货物,一方面与供需双方培养出交易惯性和信赖关系,为之后作为农民销售生产品的代理铺下道路。

另外,以航船主为媒介的村民信贷,则与如今以银行流水或税单为凭据的银行贷款十分类似,跳脱出了实物抵押典当的框架,以健康的劳动力作为未来还款的资质。

现在的开弦弓村

开弦弓村作为江南村落的典型,也具有中国农村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的共性。

彼时的开弦弓村和广大中国乡村都正站在社会变革的门前。

村庄中大量土地归居住在城镇的“不在地主”所有,耕作土地的佃农需缴收获的40%作为地租。这使得乡村的资金不断流出,输血养活城镇中不事生产的地主,而乡村的农民则不得不在农业之外,再发展家庭手工业(如蚕丝业)来补贴家用。

一战后世界普遍的经济萧条和西方机械化的工业对传统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的冲击,导致农民很大程度丧失了以往来自于副业的收入,从而陷入困窘。

因此,要解决农民的困难,除了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之外,以集中化、现代化的方式发展乡村轻工业也是极为必要的。

开弦弓村村民共同拥有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合作工厂,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尝试。但缫丝合作工厂最终因管理和负债问题失败,也反映出技术变革必须与社会组织的变革同步。

「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的相应变革,技术变革是不可能的。……为了生产,引进新的社会组织,变革力量也必须传授新的社会原则。」

现在的开弦弓村

另一方面,已经发生的技术变革也切实地影响着社会结构。

书中的一则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在工厂上班领工资的一名妇女,在出轨后差点被公婆另嫁他人,「以便可以收到一笔钱作为补偿」。但由于她拥有缫丝的本领,可以赚钱养家,公婆「取消了原来的打算,待她一如既往」。这个妇女的命运与本书前几章所写的唯唯诺诺、几乎没有人权的妇女的命运可谓是大不一样了。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劳动力结构对此做出的调整,最终反映在了以亲属关系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现在的开弦弓村

这本书无愧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美誉。

费老具体而客观的田野调查记述令我动容,在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详细的数字背后,是一位知识分子兢兢业业的付出。

在他为中国乡村经济设想的出路以及建国前后的数次倡议、建言和社会活动中,有着一代社会学大师的敏锐、风骨与社会责任。

作者 费孝通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费孝通:从一个村庄了解中国乡土经济与社会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