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乡土中国》费孝通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乡土中国》费孝通

本月读的书依旧不多,只有七本,但总体而言质量相当之高。

七本书中唯一的一本虚构类作品,就是俄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顶梁柱——陀翁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观感是复杂的。

一方面,在这部七十万字的小说的许多部分,我不得不按耐住自己的不耐烦才能往下看,因为情节和对话实在过于繁琐,某些地方甚至到了我盼望谁能对它进行删减的地步。以至于全书读罢,我不禁感叹:要是这部70万字的小说删繁就简到一半体量,我该多么爱它!

另一方面,我拜服于陀翁在19世纪便写出这部无论在结构、还是内核都十分先锋的小说。其中对于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的讨论,都大大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世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启蒙。例如,他认为人类是一种看似渴望自由、实则惧怕自由的生物,「自由的苦楚搅得人的心灵王国永远不得安宁」。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称自由是一种刑罚,自由的反面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和由此引发的焦虑,也许就逃不开陀翁的影响。

他关于信仰、道德、意义、爱,关于善与恶的辩证,关于如何活着,关于何谓真相的种种探讨,都引发了我深久的思考。尤其是关于“人类是否只能在信仰中找到救赎”这个疑问,亦让我与一位书友进行了一场有趣的交锋。

读完书产生的极大后劲,让我在又爱又恨之间,还是义无反顾地给了它五星满分。

《乡土中国》则是在六本非虚构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一部社会学神作。

费先生用惊人的洞察力,从他多年来对乡村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凝练出一个关于乡土社会结构的底层理论,并据此将许多看似分裂、难以理解的表层现象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内解释得顺理成章。

脱胎于农耕文化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发展缓慢、趋于稳定的社会。我愿用“凝固”一词来形容它。

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父系氏族、礼治、血缘社会和长老统治等等乡土社会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现代社会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经常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在城市出生、长大的我,本以为乡土社会已经渐行渐远,逐渐在现代中国消亡。但实际上,在同一张红旗下,典型的乡土社会依旧存在。

这本写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小书,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乡土社会作为我们的历史,其隐含的影响力还会在我们身上活很久。但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和道德已然有许多不再适宜的地方,在中国普及适应现代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的现代社会制度迫在眉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推荐书目:​《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乡土中国》费孝通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