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请用生活代替推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是个天才!”这是我读这本书时不断发出的感叹。

作为以深刻著称的陀翁的大部头作品,这本《罪与罚》意外地好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它的情节很简单,讲了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从浑浑噩噩到试图对抗,终而走向救赎的故事。

但小说的重心显然并非在于讲故事,而是在于对主人公心理的描摹。

故事开篇就细细描写了他在杀人前的摇摆不定,而尽管处于如此纠结而绝望的心境,他仍旧是缜密而敏锐的。

刚杀完人时的他,则在天然的震惊中疯狂、恐惧、愤怒、不安、迷茫,甚至产生了自毁倾向。

而随着理智的回归及侥幸心理的出现,他开始希望隐瞒一切,好让生活继续,于是与警方周旋缠斗,在疑神疑鬼中极力维持自己的欺骗和伪装。

他在面对母亲、好友和妹妹时,因后怕、担忧等等矛盾复杂的情绪而变得异样地烦躁,只想逃避;但他在面对对妹妹不怀好意的彼特和斯维里加洛夫时,涌起的是不顾一切守护妹妹的勇气和决心。

他在面对警探的质询时,在冷静和狂躁、镇定和崩溃的两极间震荡;而他在面对爱慕的索尼娅时,则忍不住将一切告白,又像一个怕失去的孩子那般惶惶不安。

我简略而苍白的复述不足以呈现陀翁笔下人性之复杂的万分之一。

陀翁用四十余万字构筑起一座人性的大厦,其中台阶纵横、楼道幽深、房间众多且装饰各异,你会惊异于这许多看似冲突的特质竟会统一在同一栋大厦中而丝毫不显突兀。

我还不止一次地感叹,小说人物们总是那么地刚好出现在拉斯柯尼科夫的身边,总是在最精准的时刻给他一记重击,搅乱他本已渐渐安稳的心,驱动着此起彼伏的事件的发生,牵扯着使他的命运转向。

破旧阴郁的小说场景、精心安排的人物出场、由此引发的事件发展,甚至是与主线遥相呼应的副线故事,似乎全都是为了使我们理解拉斯柯尼科夫而存在。

正如奥尔罕·帕慕克所说:「在精心构造的小说中,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这整个的关系之网形成了小说的氛围并指向其隐秘的中心。」

那么这个“隐秘的中心”是什么呢?

在阅读时一个核心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罪”与“罚”分别是什么呢?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那么他的“罪”就是杀人,而他的“罚”则是死刑或流放。

这也是开篇时我对拉斯柯尼科夫的看法——他的痛苦是一种单纯的良心的折磨,他因杀人而获罪,并害怕受到刑罚。

但其后,陀翁为我们揭露,对于“杀人”拉斯柯尼科夫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

在他看来,人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没有才能和禀赋,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将使用他们的能力「推动世界,带领世界走向目的地」,为实现此目的,他们有权杀人。

拉斯柯尼科夫笃信自己的这套理论,所以他去杀人,表面上是为了钱财,实则是在对理论的实践。

他身无分文时也不曾动用从死者处偷来的财物,且在全书接近结尾处依旧认为「“那些人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只有在这一点上,他才承认他有罪:他失败了,并且去自首了。」

拉斯柯尼科夫认为自己的“罪”在于他无法成为一个“非凡的人”的失败人生,而他的“罚”则是他被击溃的自尊和他内心为此遭受的痛苦折磨。

但是,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当他用理论将人分高低时,便默认了那些“非凡的人”就算痛苦,也是来自于对被害者的怜悯——一种高高在上的情感而非一种源于平等的切肤之痛,他揣测那种痛苦并不难捱,于是他轻飘飘地说道:「假使他可怜被害者,那就让他去痛苦好了……一个思想开阔而又感情深厚的人,总是免不了会有痛苦和烦恼的。」

但事实是,拉斯柯尼科夫在刚杀人后的几天里魂不守舍,焦虑不安到甚至生了一场大病的程度,他对血衣和赃物怀有恐惧之心,害怕见到关心他的人,急于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顶着这些剧烈的痛楚,必然迫切地希望从中解脱。而正是在此时,警探对他提起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被发表了的一篇论文,其中谈及了他的“人分两等”的理论。

在我看来,他的理论与其说是他杀人的真实动机,不如说更像是他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自己的恐惧和痛苦而进行的事后辩护。

他在杀人后的反应没有骗人,他极端的痛苦和恐惧,绝非是在对理论的逻辑思考后产生的,而是出于一种天然的良心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痛苦产生的土壤,就是他内心深处平等的观念,一种普遍的人性。他清楚地知道,他杀的是与他一样的人。

他早已承认了自己的罪,却像是溺水之人抓住一棵腐木,企图用这个理论为自己脱罪。

他当然不会成功,因为他相信平等的本心与他鼓吹不平等的理论相悖。他不可能成为他理想中的“非凡的人”。

这又导致他陷入了认为自己属于低等人的泥淖,并在逻辑上说服了自己,是这种失败的人生——而非杀死一个同类——才是他的“罪”。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用一重纯粹基于虚浮逻辑的“假罪”,掩盖了基于朴素人性的“真罪”。而他不可能在认定假罪的情况下得到救赎。

这也是为什么当他放下他的理论,用「生活代替了推理」时,他才终获救赎。

「爱,使他们复活了,彼此的心,都为对方蕴藏了滋润心田且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

是对索尼娅的爱,唤醒了他被掩埋的真心,让他正视自己的罪,然后去看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放下虚浮的理论,沉浸到真实的生活中。

是天然的良心、朴素的情感和对善的直觉,救赎了被舶来的弱肉强食、精英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观所埋葬的罪人。

(本文配图来自电影《罪与罚》(1970)截图)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请用生活代替推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