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更是收录在豆瓣中国小说Top100中,与张爱玲、余华比邻。
而获得1670赞的短评第一条赫然写着:「围绕潜水艇的豆瓣群吹,是今年最华丽的一件皇帝新衣。」
这倒勾起了我的兴趣。
抱着对中国当代文学本能的不信任,我带着随手翻翻、戳破皇帝新衣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书。
然而,我竟然真的看见了这件新衣。
陈春成的语言当然还未洗练到大师的程度,描写景物时过于细碎、啰嗦,封面那句「汉语的一种风度」是过誉了。
故事的背景设定也有一定程度的冗余感,一些地方可以修剪枝叶,使主干更挺拔。
至于广为诟病的结构和元素的重复,我倒觉得不是大问题。
首先,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作者处理得并不生硬,反而在视角的跳转下引发我更大的阅读兴趣。其次,无穷、终极和模糊的真幻边界等元素,本就是值得不断思考的主题,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也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
总之,瑕不掩瑜,我在看这部作品时的感动是真真切切的。
我尤其喜欢《竹峰寺》《传彩笔》《李茵的湖》这三篇。
《竹峰寺》说的是一个关于安放回忆的故事。
故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我”的老宅被拆迁后,只剩下手里的一把钥匙。寺庙中,曾有一块著名的石碑为躲过战乱浩劫而被藏了起来。找石碑和藏钥匙的两条线,在最后交融。
「于是我的钥匙,钥匙里储存的老屋,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挨着那块隐秘的碑。青苔日夜滋长,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将它取出;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直到天地崩塌,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最后凝视了一眼那道青苔,那块碑,就钻出桥洞,爬上岸去。」
这段文字把珍藏回忆的心酸与安定写得淋漓尽致。
老和尚永远守着石碑的秘密,于是它成为一个永远不倒的象征,关于它的记忆也将永远鲜活;故乡消失了,但对它的记忆永远藏在一个安稳又隐秘的地方,成为人生的一个支点。
《传彩笔》写了一个关于无人知晓的伟大的故事。
「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对于一位有追求的作者来说,这种诱惑是绝对无法抵挡的。能读到这般包罗万象、参透真理的文字,已经令人难以自持,更何况是知道这些文字是自己思想的表达。
但是在这种自豪感和满足感的反面,则是另一种空虚和不满足。
「有时我突然动摇起来,怀疑一切又是一场错觉。我渴望听到别人的评价,来将这狂喜落到实处。」
老作家被这脱离现实、不得理解的空虚折磨,而产生了一丝动摇,这笔就已不再属于他。「我只是动了不想要笔的念头,并没有决意要舍弃,却已在梦中诚实地交了出去。仿佛那笔容不得一丝不虔诚。」
失去了笔的老作家仍然深深记得曾经在笔下的文字中见过的山川日月、宇宙明灭,他怀抱着这种无法诉说的曾经的伟大,归于平凡。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一抽屉,一书架都是。打开来,全是空白的。但我知道,当本子闭合时,隔绝开所有目光,那些字句会重新显现。黑暗中,它们自顾自地璀璨。我把本子放在枕下,临睡前摩挲一番,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然后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最后,他的这些在黑暗中璀璨的本子,被家人付之一炬,因为「放在家里看着膈应,清明节都烧掉了」。读到这里,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最高的快乐被视为精神失常,伟大化作灰烬。
我不禁涌起深深的怀疑,这一切,算是存在过吗?
《李茵的湖》是一个带着泛黄的淡淡忧伤的故事,关于逝去之事不可追。
“我”和当年的女朋友李茵一起找寻她童年记忆中的一片湖,那是她悲惨童年唯一快乐的回忆。湖找到了,她在树池旁“心啾”的原因也找到了。
多年后,斯人已逝。而“我”再也找不见当年和她一同约会过的树池。
李茵逝了,水刷石的树池就消失了。正如「汉朝灭了,井底的火焰就熄了;暗中牵连的一并在暗中消泯。」
万事万物在这世间似乎总有一个隐秘的存在与之呼应,记忆的似乎总因为这种隐秘的关联而被唤醒。
而当记忆的主体从这世上消失,这关联另一端的存在是否也会暗中消泯?
也许这就是彻底的失去吧,包括它本身和一切的关联。
在这本集子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成熟,例如文字和结构雕琢太过,但其中数个故事都深深地戳中我。这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佳作,甚至让我对中国当代作家有了更多信心,也许我会去读读双雪涛和郑执。
或许是由于我和作者相近的年龄和地域背景,书中一些段落几乎完美地将我难以说清的暧昧感受具像化地还原在纸上,结结实实地给了我的心一拳;另一些则给我新的启发,让我暂时离开地面,在有趣的想象之中遨游。
若这是“皇帝的新衣”,那么我只得加入欢呼的人群。
陈春成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