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很鸡汤、但有点鸡血的成功学书籍。
作者在其中杂揉了不少流行的认知科学或成功学的观点,并从中提炼出了一些具体方法论。
书分上、下两部分。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是本质的法门。
作者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溯源人感到焦虑、无法专注、难以成长的原因,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人类天性。进而给出解决方案,即直面天性,用潜意识和元认知这两个分别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赋予人类的礼物,来解决上述问题。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是具体的方法论。
作者分别分析了何为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并给出了如何提升这4大力的方法。接着,作者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具体实践的5个工具,即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
在书中,作者从内到外、从专注学习行动到情绪、从本能到觉知的各个角度对“如何成长”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并分别给出具体方法。
但我认为其核心不外乎触动、舒适区的边缘、刻意练习这三个关键词,再辅以建立关联、视角转换、运动这三个辅助工具。
举例来说,内观自己时,利用的是潜意识的触动、以及对元认知的反思与监督能力的刻意练习,而每次练习的量则要控制在舒适区的边缘。
利用外观世界的力量提升专注力时,要做的同样是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极度专注的刻意练习,接着则完全放下,让潜意识的触动自由发挥,找寻灵感。
谈及阅读、写作等具体方法时,其内核也是相似的。读的、写的是从中获得触动、并且稍微有些难、需要思考内容,而读写的习惯则同样依靠刻意练习来培养。
简化为一句话,就是:
以触动为指引,在舒适区的边缘活动,保持刻意练习。
另外,作为辅助工具,在将所知所感内化时,与自己和当下的情境需要建立关联会有帮助,而在平复情绪和寻找灵感时,视角转换和运动也许有奇效。
读完本书之后,有很强的开始做点什么的冲动,我想这就是作者一再强调的“触动”,又或者是鸡血吧(笑)。
既然“触动”是改变的起点,那么我想立个flag,实践作者所说的“运动+学习”方法。也就是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
我原本每晚就会进行30-40分钟的hiit训练,但结束后只想喝杯冰可乐躺在沙发上浪费时间。
而前段时间阅读《亲密关系》时,正好无意识地实践了“运动+学习”,感觉也着实不错。
那么从现在开始,每晚运动后到睡前的1~2小时,我就留给比较严肃的大部头书籍吧。
总之,这本书虽然没有什么学术深度,但胜在真诚和具体。
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到后半部分有些重复,车轱辘话,并且贯彻始终的核心思想也没有被很好地提炼出来。
不过,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缺点:「有些内容在各章重复出现,有些主题的分类也不尽合理,个人在表达上可能也显得有些啰唆。」
作者的自省反而让我对他有了另一重的倾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者是个明智之人。
最后,我还有另一个疑问:
人生只有成长吗?
若问我希不希望成长,我是希望的。
但若问我成长是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我想,不是的。
成长类书籍在教给我们所谓“成长的方法”之前,似乎已经默认了“成长就是一切”这个前提。
比如,本书中谈及阅读,就把“学到什么”作为阅读的首要甚至唯一的目的。
又如,谈及人需要适当的休闲,也只把它当作获得更好成长的一个辅助工具,而非休息和乐趣本身。
我觉得这种对成长的焦虑,反而是人生焦虑的根源。
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书中的方法,但不要默认必须要成长这个前提,才能用平常心看待人生吧。
回归阅读和写作本身的快乐,体会休闲时全身心的放松和满足,不要管什么成长不成长,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吧。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