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邻人》杨·T. 格罗斯

「杀死这些犹太人的,

正是他们的邻人。」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的小书,且作为一本严谨的历史学研究作品,近一半篇幅都是详细的资料来源注释,但是,在轻量级的篇幅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了一段沉重得超乎想象的历史。

1941年7月10日,位于波兰境内苏德势力边界的小镇耶德瓦布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犹太人大屠杀事件。占小镇人口半数以上的1600名犹太人,被小镇的另一半居民波兰人屠杀,仅有7人幸存。

耶德瓦布内“七月屠杀”照片

以耶德瓦布内“七月屠杀”为代表的波兰人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在当时并非个例。更可怕的是,尽管在发生过犹太屠杀的每个城镇、每个村庄都保留了关于那个年代的详细记忆,这段历史却在国家集体记忆中被尘封了60年,直到2000年才逐渐被揭露。

本书作者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杨·T. 格罗斯从浩瀚的文献记录、庭审证词、采访笔录等历史资料中取证,通过多方对照,小心谨慎地还原出颠覆性的历史真相。

杨·T. 格罗斯

作者还对这段残酷的历史以及波兰人对这段历史的掩盖进行了反思。

第一个问题:

小镇上的普通波兰人为何要集体屠杀世代比邻而居的犹太人?

作者首先以证据否定了纳粹对波兰人的逼迫,「所谓的“被卷入犹太大屠杀的当地民众”都是出于自愿行事的」。

而波兰人自身的反犹主义则来源复杂,作者从宗教历史、经济利益、政治策略等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历史上天主教对中世纪时犹太教祭祀谋杀的偏见根深蒂固,犹太人谋杀天主教徒儿童的传说一直在当地流传。战前,这种反犹思想就已暗流涌动,在纳粹的怂恿和煽动下,反犹主义愈演愈烈。

对犹太人财产的觊觎是第二个原因,有证据证实屠杀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能先于他人挑选犹太遇害者的财产。不少“波兰流氓”为获得不义之财而放任残忍的屠杀。

烧死大批犹太人的谷仓遗址

而最微妙的,则是政治上的原因。

二战时耶德瓦布内曾先后被苏、德占领,针锋相对的极端政权在此地两次更迭,使居民不断极端地倒戈以求生存。

由于苏占时期小镇居民曾受流放苏联的威胁,波兰人对赶走苏联人的德军的入侵持欢迎态度,与反德的犹太人态度截然不同。这种政治立场的割裂和对峙,扭曲了苏占时期的历史。尽管证据表明犹太人没有明显的亲苏行为,波兰人还是将自己的亲德行为投射到犹太人身上,迅速形成了犹太人亲苏的刻板印象,并将对苏联极权的怨恨报复到了犹太人身上。

更为出乎意料的是,当年的苏联内线往往就是主持屠杀犹太人给德国表衷心的核心成员。这些曾为苏联政府效力的波兰人,担心自己曾经的亲苏行为被揭露,于是用比德军更残酷的手段来对付犹太人,以讨好新的当权者。

耶德瓦布内大屠杀纪念活动

第二个问题:

波兰人为何集体掩盖了这段历史?

在同时作为受害者和施害者时,人们会弱化自己的施害者身份,更多地以受害者的姿态自处。这种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美化历史或记忆的心态,无论在集体(国家)还是个人中都不鲜见。

正如作者所说:

「波兰和其他一些国家一样,为了矫正它的历史,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将自己的过去重新讲述一遍。」「他们必须刻意回避那些已经深埋于过去的耻辱历史,并坚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捍卫波兰的美名”。」

明白了这种“人之常情”后,我们更应时刻提醒自己要公正地看待国家记忆,对自己或他人的受害者立场保持反思和警惕。

作者对这段被掩埋的历史所作的阐述和分析十分具有启发意义,且作者强调自己得出的结论都是「开放式的」,由“耶德瓦布内”这个线头,将牵扯出与当今的普遍认知截然不同的波兰-犹太关系史。

作者谦虚地说:「读者在结束阅读时,恐怕不会得到知识获取上的满足感;我在完成写作时,也同样没有这种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认为故事的结尾不是终点,而是人类从这场浩劫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起点,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这是深入这个题材之骨髓的特质。」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邻人》杨·T. 格罗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