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推荐|阿瑟·克拉克:温暖而具象的科幻世界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刘慈欣的盛赞使不少中国读者认识了克拉克这位科幻大家。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1917~2008),英国科幻小说家,曾三获雨果奖、三获星云奖,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授予的终生成就奖——大师奖,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科幻三巨头。

阿瑟·克拉克 艾萨克·阿西莫夫 罗伯特·海因莱茵

二战期间,克拉克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后,他进入伦敦国王学院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取得物理学士学位。1945年,他撰文陈述通讯和电视传播的基本原理,这使他成为全球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基人。

从1952年开始,克拉克作为全职科幻作家投入创作,他硬核的写作风格得益于扎实的科学素养。

具象与升华

克拉克对外星球、外星科技、未来城市、异化人类和异形生物的描写永远生动而真实。在这由想象力凝结而成的具像世界中徜徉,是阅读克拉克小说的最大享受之一。

相比于阿西莫夫更加抽象而哲学式的理念构建,克拉克力图做到的是严谨而写实的世界塑造。正如提起阿西莫夫,读者的第一反应会是他的机器人三定律,而提起克拉克,一块黑色石板便浮现在读者眼前。

克拉克硬核的细节描写颇有科幻鼻祖凡尔纳的遗风,但他对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构筑、对人类演化终极归宿的设想、对记忆与意识的探究、对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的反思,则冲破了凡尔纳的围墙,使他的创作到达了新的高度。

从《天堂的喷泉》中直入云霄的太空电梯、《月海沉船》中无孔不入的月球尘埃,到《与罗摩相会》中一步步深入外星飞船时生理感受乃至心理状态的变化,到《城市与群星》和《遥远的地球之歌》中同根同源却愈行愈远的文明,再到《童年的终结》中融为一体的未来与历史、先验与记忆,直至《2001:太空漫游》中如神谕般由亘古矗立至时间终点的黑色石板,这一切奠定了克拉克在科幻迷心中不可辩驳的大师地位。

温暖与善意

相比于刘慈欣对人性的残酷和黑暗的描写,克拉克的作品总是饱含着温暖和善意。

刘慈欣笔下的高等文明“天地不仁”地飞出一片二向箔,使一切瞬息间终结。而克拉克的罗摩意外而来、意外而去,颇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只留人类抱着望尘莫及的敬畏,喟叹自己的浅薄无知。

对于星际文明,刘慈欣小心翼翼地构筑起一片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而克拉克则怀有最大的善意:「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种族是不可能不友好的」,高等智慧在宇宙间散布一个个岗哨「留心守护着所有可能诞下生命的世界」。

温暖是克拉克作品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他的作品中,人类深陷困境甚至几欲覆灭的原因,往往在于人性的懦弱和自大。「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而作品的最后,人类终将满怀希望、携手同行。

在严谨硬核的技术流背后,克拉克的世界始终悠扬着一曲轻柔而浪漫的地球之歌。

作品介绍:

《童年的终结》(1953)?????

进化亦是灭亡,预言亦是记忆。

童年的终结,人类的终结,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智慧者从不会去怀恨不可避免的事情”。

《地光》(1955)???

人类总是在身边五尺处汲汲营营,对遥远而宏大的事物视而不见。也许正是因此,当偶尔有人把那些宏大的故事带到眼前时,才分外惊喜动人。

话说这本真是看了好久,几度想弃文。主要问题是进展太慢,大量篇幅絮叨月球的日常生活,感觉读书过半才进入正题。

《城市与群星》(1956)????

人类最后的两块根据地,一块是完美固化的永恒之城,一块是固守心灵的凝聚之镇。前者追求永生,后者保持自然。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内核相通。

它们都在对宇宙未知的相同恐惧下止步不前。永生不死和世代守旧,一体两面而已。

而当这种凿刻在DNA中的恐惧围城被反叛者和随机性打破时,固守极端的两方燃起的是同样的希望,步上的是同一段征程。

《月海沉船》(1961)???

好莱坞大片式的月球救援行动。

西灵号游轮在月球上由尘埃构成的渴海上航行时,遭遇月震引起的塌方,沉没其中。

这是一部把舞台设置在月球的密室救援小说,聚焦这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救援行动,以教科书般对节奏的把握、用船内船外双线叙事的方式,将这个情节相当简单的故事讲得激动人心。

《与罗摩相会》(1973)????

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终于窥探到星外文明的分毫。与此相反,星外文明对人类却是无态度的漠然。

「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顺理成章而又反讽。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1978)?????

这本风趣又温暖的短篇集,收录了18个风格迥异的科幻故事。

幽默而荒诞的外星文明、地底生物的奇妙视角、拒绝善意的地球人、穷举也无法觅得的真理、散布宇宙间的守护……

克拉克的幽默和诙谐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中闪烁,而人类的渺小无知与宇宙的旷阔包容之对比,更激起我对未知的敬畏。

《天堂的喷泉》(1979)????

克拉克硬核技术流的巅峰。

在五千米高空飞跨直布罗陀的拱型桥梁,

由两极向赤道逼近的绯色边缘极光,

四条竖立山巅、直入云霄的丝缎般的导带,

在强光照射下数万米高空中直指穹窿的影子,

一切平息后在大气层上方看到的闪耀星带……

撇开两千年前的古锡兰神秘故事,撇开对高等文明冲击哲学与宗教的深思,也撇开那场扣人心弦的太空救援,技术本身带来的奇观,便足够浪漫。

《遥远的地球之歌》(1985)????

文如其名,婉转平和如歌谣。

难以想象,一篇充满着太阳系的蒸发、宗教的覆灭、文明的“定制”、隔离后文明的走向、不同阶段文明的碰撞等宏大设定的长篇会平静到这种地步。

但看到最后,在轻飘飘跨越千百年的时间维度下,作者说「终有一天,痛苦将会远去,唯有记忆长存」。我终于了解,这种平静的气质,是浩瀚宇宙和淼淼时间的馈赠吧。

《太空漫游四部曲》:

《2001:太空漫游》(1968)?????

《2001:太空漫游》(1982)????

《2001:太空漫游》(1988)????

《2001:太空漫游》(1997)????

科幻也许是最容易让大脑高潮,却又最无法历久弥新的一种文学类型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想象,终会因为现实而变得普通抑或荒谬。

想起多年前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时的感受——又难熬又寂寞。没有心潮澎湃的爽感,只有瞻仰古迹的宗教式神圣和仿佛进行艰深的哲学思考般的寂寞和内心煎熬。

多年以后再读这四部曲,黑色石板的意象和HAL的背叛依旧令人震撼,却已惊喜不再,于是它成了一部普通的科幻作品。

故事结构更清晰,对科技的描述也更细致,但却因此少了迷幻的哲学感,褪去了隐隐为“神作”的外衣。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作家推荐|阿瑟·克拉克:温暖而具象的科幻世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