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世纪》肖全

248张照片,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

开始阅读这本摄影集,是被封面所吸引——战后的废墟中,一位穿着考究的男子,挎着食篮,举步向前。

1946年的那一瞬间的定格,似乎蕴含着整个20世纪的隐喻。

一战、二战、西班牙内战、越战、六日战争、南美革命、卢旺达大屠杀……面对种种苦难、座座废墟,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包扎伤口,整装重新出发。

全书我最喜欢的一幅照片同样来自1946年,是美国摄影师尤金·史密斯的作品。

图中,两个孩子牵着手走出树丛、迈向光明。与封面异曲同工,而又多了些温暖、少了些孤独,多了些希望、少了些悲壮。

1946这个时间,也许确是世纪的转折点,尤其是对于欧洲与东亚而言。

半个世纪的战乱和苦难已经或即将结束,警醒和平复之后,世界迈着孩童般跌跌撞撞又充满活力的步伐,跑向后半个世纪的繁荣与发展。

这种由苦难渐渐走入富足的变化,也同样体现在片中人的表情和生活方式之中。

在20世纪前半叶的照片中,中西对比极其强烈。

40年代之前的西方国家的照片,拍的是现代化的工厂、颇具美感的建筑,是神情悠闲、身材丰润、衣着光鲜的绅士淑女,是工业发展和休闲娱乐。

而同期中国的照片,则往往是拥挤的街道、摇摇欲坠的棚屋,是蹙眉勾手、营养不良、蓬头垢面的民众,是苦难衰蔽和挣扎求生。

1936年,同样是在街头玩耍的孩童,巴黎的孩子全身洋溢着喜悦和童真,上海港口的儿童却满是踌躇和忧虑。

1937年,巴黎的孩子在飞机模型中玩耍,对战斗机带来的悲剧一无所知,而上海的幼儿在日军轰炸后的车站废墟中号泣。

到了60、70年代,中国国民的眉头逐渐舒展,脸颊也泛起了柔和的笑意。而至80、90年代,麻木的表情都渐渐生动了起来,眼里有了光彩,服装有了设计感,生活里也有了能够休闲娱乐的优裕。

1976年的北京孩子们围着滚起的大雪球眉开眼笑,1995年弄堂里的孩子们穿着时髦的皮衣,脸上是得意而满足的巨大笑容。

这样具有强烈对比度和冲击力的选图应该是编者刻意的表达,但我想这并不妨碍其真实性,反而因戏剧性而显得更深刻。

同样具有强烈对比和戏剧性的,是分别摄于1955年和1981年的两幅关于帝国大厦的作品。

1955年,一名白人女子眺望着云雾中的纽约帝国大厦,怀着一丝好奇、一丝憧憬、一丝难以置信。那破云而出的大厦,像即将发射的火箭,是轰隆隆崛起的帝国的象征。

1981年,一名黑人女子从匆忙搭建的围墙的缝隙中,望着不远处的帝国大厦,有不解、有不甘、有艳羡。那个强大的帝国就在眼前数百米处,自己却被困在另一个世界。

尽管由于某些不难猜测的原因,本书略过了不少本应呈现的场景。

但正如作者所说,「每一种对20世纪的回顾其实都是人们从某个角度对20世纪历史的一种再造。……本书选取照片的基调是对历史的一种积极认同,是对世界及宇宙运行之生机的一种呈现。」

这本影集是对上个世纪历史的一种积极的再造,反映人类苦难的同时,更是充满希望。

历史已定格在过去,21世纪伊始的我们,在疫情的苦难中浮沉,2021的第一个月也并不太平。

再看一次这张美好的照片。但愿人类仍能像那两个携手走出树影的孩童,走过阴翳,迈向光明。

. The End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20世纪》肖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