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成长》
原著 | 李子勋
解读 | 格格巫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曾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感受生活,就是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经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让人开心的,还是令人伤怀的;是助我们快速成长的,还是叫人举步给艰的。
人生所有经历都是在完成自己,它们都是生命的构成,没有好坏、没有多余,也没有不恰当。
正如在《自在成长》这本书中写的:生命经历的越多就会越丰满。
作者李子勋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哲学家。同时他是央视多档节目特邀专家,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心理专家,也是多家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的作品累计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和而有智慧的文字,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解读生命本质,帮助我们获得生活智慧。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下生活的智慧吧。
健康快乐生活的智慧:
有苦才有甜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写道: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便是笙歌。
意思是说,人这一辈子,身体上无病无灾,心里没有闲事烦扰,便是真正的幸福了。
但是,生命的常态是不断地更新与衰老,绝对的健康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人生的最佳状态,则是舍弃一些健康,却换来更多快乐的感受。
“心上无事”则是指心理方面的健康:心情愉悦、轻松快乐。
作者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人类的痛苦与快乐一样,都是内啡肽的聚集与释放。
回顾我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曾经历过的紧张、痛苦、释放、快乐,便会清晰地认识到,若没有前期的紧张和痛苦,也就不会有后来释放时的快乐。
比如我们登山,只有经历了攀登的辛苦和劳累,最终领略到山顶风光时,真正快乐的心情才会油然而生。
说白了,人类选择痛苦的目的依然是快乐,当痛苦在努力中慢慢变小,快乐的感觉也就随之到来。
有人认为,有钱就会快乐。但是,物质的实现会令精神变得虚空,快乐便无从谈起。
所以,如果你感觉在一段时间内快乐不起来,可以尝试一下以下方法:
给自己放个假,去陌生的地方走一走,让心情感受新鲜和好奇;尝试一些小小的冒险活动,心情很快就会好起来。
还可以通过禅修、打坐等训练,认真体会自己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快乐的体验能
但是,最重要的快乐之道是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身边的一切,包括帮助过你的人、为难过你的人,以及伤害过你、令你难过的人。
这样,你的快乐就会绵绵不断。
自我探索的智慧:
坚持自我,尊重对方
人类是群居动物,很难独自生活。
但是群居的生活,又常常使我们迷失在他人的评价与看法之中,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太重视一些关系,比如亲人、朋友,要好的同事等等,很在意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因为在意,所以更加用心;因为重视,也更容易失去自己。
作者也曾在与人交往中,由于过于在意对方的评价,好心办了坏事:
他很敬重自己的德国老师,在生活中也处处为老师考虑,生怕有哪一点照顾不周。
没想到,老师却说与他相处很乏味,从来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还有一次,作为了宴请一对美国夫妻,作者忙着准备西式餐点,想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对方却说,他们只想吃中国菜。
作者终于明白:在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和尊重对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真诚地展现出来;如果重视他人,充分尊重就好,却不必去刻意迎合和臣服于人。
无论有多重视,我们都不必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平等而轻松的关系才能更加长久。
再加上,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与客观真实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于事物不同的看法,源自各人不同的阅历所引发的解释。
比如,一张凌乱的书桌,在一些人眼里是“一屋不扫何能扫天下”,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乱中有序、齐头并进”。各有各的道理,无非是对“凌乱”的内心解释不一样。
但是,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对、不合理,争执便也由此产生。
作者在本书的序言里写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来自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体阅历与他人阅历间存在着的差异。
明白了这些,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学会分辨哪种解释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更符合社会与人类利益的行为;
其次,不要太执着于“对错”,充分尊重他人以及不同的意见。
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尝试坚持一个原则:重要问题听自己的,枝节问题考虑他人建议,这样双方的困境也许就能豁然开朗了。
修复创伤的智慧:
一边受伤,一边成长
电影《少年的你》热播,剧中少年们的生活引发热议。
家长错误的相处和管教方式,使这些少年内心充满痛苦和压抑,在本该轻松快乐的年纪,独自啜饮着生活的苦酒。
以至于,不少人在观影后忆起自己难过的少年时光,感叹而今这种种不幸,皆是因为那时不好的环境、不懂的父母。
面对创伤,我们一般会有两种看法:
一个是线性的,即昨天发生过的一切造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则代表着明天;一个是非线性的,即昨天不能决定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线性的态度认为,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人的性格、行为和情感。如果童年遭遇不幸,这一生便再难幸福。
而非线性态度则认为:创伤也只是一种叙事方式或解释方式,并非真实存在。所谓的童年不幸,有可能只是一种回忆产物,只是为了使当前问题合理化。
就如一个当下婚姻幸福的人,会说父母失败的婚姻教会自己善待婚姻;而婚姻不幸福的人也可以说,是父母失败的关系使自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同样的事,可以是成功的动力,也可以是失败的借口。
所以,对创伤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并非伤害本身。未来的生活如何,只取决于现今付出的努力。
当然,记忆本身是不准确的。那些记忆被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修饰与补充,不过是当下心境的产物,没什么实际的意义。
我们要多想想往昔那些开心、温暖的瞬间,你会发现,自己与别人并无不同,虽然每个人经历不一样,但总得来说,还算不错。
成长,都是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谁都一样一边受伤一边成长。只要内心充满阳光,无论往昔如何,都能走到璀璨的远方。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三毛说,生活是好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前面总会有一番不同的风光。
此生,所有的遇见都是好的,都是生命的构成。所有的经历都是在成就我们自己,没有哪一种是多余的,也没有哪一种是错误的。
人的一生像是一场修行,经历喜乐悲欢、高下起落,才会幡然顿悟。经历过风雨,那天边的彩虹才更加绚丽。
在这场修行里,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往事已逝,未来还未来,我们有的,就只有一个当下。
以当下的方式认真地活着,便不会再有价值的判断,就像土壤之于树木,水源之于万物,即使那些不需要成分,也一样的滋养着生命,壮大着我们的人生。
人生这条路上没有专家,只要我们充满智慧地活好当下,便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