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的告别》
原著 | 爱德华·路易斯
解读 | 格格巫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挫折和痛苦。
但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旧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作家爱德华·路易斯出生于法国北部最贫穷地区,从小受尽冷眼和欺凌,独自与整个冰冷的环境对抗。经过各种努力,终于冲破了痛苦的成长过程,成功实现“重生”。
21岁时,他将自己的故事写成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这本书原计划印刷不足2000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上市一年之内,仅在法国本土,就销售出了30余万册。
不但如此,本书还获得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并曾入选都柏林文学奖。
小说描写细致而真实,读来令人揪心不已,不由自主地为艾迪的遭遇感到痛心,为故事中人物的生存状况担忧。《先驱报》评论道:这是一个坦率而不畏惧的故事。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本伤感而又有些励志的小说。
他没错,只是有点与众不同
艾迪·贝勒格勒一家,生活在法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庇卡底。这里,人们早早地告别学校,男人们大都在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工作;女人们则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
贫困、劳累和落后,使村庄到处充满了暴力、酗酒和毒品。
少年艾迪对自己的童年几乎没有任何快乐的回忆。从记事起,他总是看到父亲喝得醉醺醺、与别的醉汉大打出手。
初中时,他开始在学校里受尽欺凌。不但被人称为“娘娘腔”,还经常遭到同学的咒骂、推搡,以及殴打。他从来不敢喊,也不敢哭,怕会更加激怒他们,换来更严重的伤害、或者引来更多伤害他的人。
当然也有人在人多的地方骂他,却从来没有人出来制止,仿佛骂他的人是在主持正义。
小艾迪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错事,只是因为,他天生有些与众不同:
艾迪从小噪音就比较尖,呈现女性化的语调;讲话时,双手会神经质地挥舞;走路时,胯部不自自主的左右摆动。
所以,村民们不仅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还会用恶毒的语言嘲笑或咒骂他。
对自己的“不同”,艾迪也很苦恼,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倒就像是被举止和声音所控制和奴役。
他不想尖着噪音讲话、不想在走路时摇摆胯部;更不想是在害怕、惊讶时发出刺耳的尖叫。
对艾迪的与众不同,父母有些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大声责骂艾迪“脑袋不正常”“疯疯癫癫”,要求他立即停止“装腔作势”!但他更多时候,是直接叫他“娘炮”。
这些辱骂,要比其他父母骂孩子笨蛋、蠢货要严重得多,因为他们语气中包含着无限的恶心。
人们总是看不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对与众不同的人缺乏容忍。所以男孩艾迪就成了这个落后村庄里的异类,成了别人排挤和欺辱的目标。
晦暗生活里唯一的亮光和希望
艾迪的家人,和这里的大部分人也没什么两样。
他的爷爷是个酒鬼,经常喝得烂醉、殴打妻子。一天早上,他毫无预兆地抛下妻子和六七个孩子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
艾迪的爸爸很早就辍学了,他喜欢骑着摩托车兜风,喜欢舞会和斗殴。和村里的其他男人一样,认为喝酒、打架、辱骂同学、挑衅老师,就是条“硬汉”。
村民嘴里所谓的硬汉,代表着被大肆鼓吹的男性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条硬汉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个酒鬼、暴徒、劣迹斑斑,也依然会被别人欣赏。
艾迪的母亲原本很爱笑,聪明又勤劳,却因为早恋和怀孕早早辍学,像男人一样不停地奔波、劳作,最终被贫困的生活磨砺成一个不停抱怨、不停唠叨的女人。
然而,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艾迪,却与他们完全不同:
他不喜欢斗殴和醉酒、不喜欢肮脏和异味;他胆小爱哭,喜欢安静和整洁,会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也会剪下女明星的照片遮住墙上的霉点。
最重要的是,他喜欢上学,不仅因为老师们从来不会骂他是“娘娘腔”,还因为那些欺负他的人也不敢在课堂上怎么样。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父母不喜欢艾迪的行为,却依然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不要像那些坏孩子们一样。
虽然在他上学的问题上,父母表现的很是笨拙,只是经常告诫他:如果你想玩大的,那就坚持到最后。
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为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因为没有钱买台灯和写字台,艾迪只能在客厅里学习,通常这里不是父亲在看电视,就是母亲在忙碌着准备饭食。
电视里的声音和母亲的忙碌,总使得艾迪无法安心学习和写作业。所以他的成绩并不好,以致于老师们不无担忧地讨论说:
艾迪是个有能力的孩子,但如果他继续不写作业,经常缺勤,也无法摆脱村子里的状况。
但不管怎样,教室和学习,成了艾迪晦暗生活里不可多得的一抹亮光。不幸的艾迪在这里感受到了安全,也让他看到了阴郁生活中的一丝希望。
逃离不被接受的自己
虽然艾迪想希望通过学习,得到老师及其他人的认可,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依然被欺凌、孤立和嘲笑。
所以,艾迪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改变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
他试着让自己说话时的声音更加低沉,刻意的把双手插进口袋以防它们挥舞;强迫自己去踢球、玩游戏,学着打架、发狠;和其他孩子一样辱骂和欺负别人、出入酒吧等等。
艾迪知道,要成为“硬汉”的另一个特征是交女朋友。他决定也试一试。
经过考量,他开始大胆地追求同样被排斥的女孩劳拉,并终于打动了她。
艾迪故意选择人多的地方约会、接吻,以使别人看到、并将消息传给更多的人,他希望有更多人为他见证,也希望他们因为曾经的行为而感到羞愧、颜面尽失。
通过种种努力,艾迪明显地感觉到辱骂和嘲笑他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几乎每天都重温着这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直到有一天,艾迪和劳拉约会时,一个男孩过来直接问劳拉:你为什么要和一个娘娘腔约会?劳拉的脸上立即浮现出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很显然她早已知道、并且同意对方的说法。
这一刻,艾迪终于看清了自己身处其中的陷阱,终于明白,在这个病态的环境里,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一切。
艾迪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逃离,也许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所以,在选择高中的学校时,艾迪坚决拒绝就近上学,他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彻底告别这里的一切,重新开始。
最终,艾迪如愿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学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跑着离开了家,一个人在田野里走了好久,独自体会这个喜讯,不愿与任何人分享。
他知道,自己真的逃出去了。从此以后,自己再也不属于这里。
高中校园里,再没有男孩爆粗口、打架,他们个个举止讲究,温文尔雅;重要的是,他们对“男子汉”的定义与故乡的男人们完全不同。
认真看着他们的时候,艾迪轻声地对自己说:“好一群娘娘腔。”
只是这次,他感到非常放松。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清华大学曾在一封回复学生的公开信中写道: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从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人生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足够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勇敢地撑过去、走过去,哪怕走走停停,哪怕脚步踉跄,哪怕流血流泪也不放弃。
说到底,余生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没有关系。所以,一定要勇于告别,告别伤害自己的人,告别令自己痛苦的环境,告别那个不被接受的自己,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人生总有些事要一个人承担,总有些路要一个人走,会很辛苦,或者也会很痛,但一定要相信,走下去,就一定会看到生命绽放的花,绚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