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魏晋风流十讲》,魏晋,堪称中国最混乱、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最自由,且富于智慧的时代。
魏晋时期的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隐逸之风、品鉴之风、清议之风、清谈之风、奢侈之风、艺术之风,魅力无限。
马克·吐温说:“你向富裕的山上攀登的时候,希望你能遇到一个朋友。”
我们越是经历得多,就越知朋友的重要。尤其是中年以后,才明白: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常听到身边人感叹:我朋友很多,但真正交心的很少。
很多人都羡慕魏晋时期人们的友情,可以游山玩水,可以畅聊人生,甚至可以一起种田,一起疯癫。这种交情,简直是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毋需多言,一个眼神,都是懂你。
其实,交友是有迹可循的,魏晋的交情,可以归纳为:
一善交益友,二乐交诤友,三不交损友。
交友注重这三点,在朋友的世界里,就可以畅通无阻,何愁没有交情?
善交益友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就是益友。
民国著名文豪梁实秋一生喜欢交友。他曾对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会去接你。
正因为这种交友姿态,他俘获了一众友人的心。
在他人生的低谷期,可谓是背井离乡,命悬一线。冰心、沈从文、梁思成等一众好友不远千里,前来重庆,为他打气。
他们行走山间观景,挑灯夜战搓麻,喝酒撸串,话聊人生。地方虽小,屋舍虽简,有良友相伴,却也趣味横生,了却了几筐的孤苦、寂寞。
梁实秋喜喝酒,在大学任教期间,好友胡适怕他喝坏了身子,常邀他到家里煲汤喝茶,有如此的关怀,他倒也倍感温暖舒心。
后来他在《谈友谊》中写道:“共享快乐比共享患难,应该是更正常友谊中的趣味。”
益友就像天上的星星,不用每天都见,但一直都在,偶尔累了、困了,就聚一聚,聊什么都行,然后散了,各自再到风里雨里。哭也好笑也好,好好承受,期待再遇。
生活中,我们对待朋友,多些自然,多些真情流露,不用讨好,无需逢迎,每一个益友都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好好珍惜,好好珍重,这便已是幸运。
乐交诤友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爱听真话。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也不愿听一句直白的真话。
对于“诤”,《说文解字》里解释说:“诤者,止也,止其失也。”
意思是,诤友就是敢于说真话,劝阻你过失的朋友。
宋朝有个诗人张咏,有次在家,灵光一现,挥笔写下“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碰巧友人萧楚才来访,看到纸墨未干,便提笔把“恨”字改作“幸”。
张咏这边不高兴了,你萧楚才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萧楚才指着张咏的鼻子,批评道:“现在这个社会,小人当道,奸佞横行,你身居高位,更要慎言,你居然敢说恨太平,这要招来杀身之祸的。”
张咏听了,怒气顿消,吓了一身冷汗。
自此往后,二人成为至交,传为一段佳话。
就像那个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谎言和真实一同在河里洗澡,谎言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了,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
后来,人们眼里只容得下穿衣服的谎言,很难接受不穿衣服的真实。
诤友就是这样,他们说话也许不委婉、不好听,甚至还带点抬杠、针对的意味,但他们真实,不做作,给人警醒,阻人过失,这样的人,才值得深交。
不交损友
说起唐伯虎,大家首先会想到周星驰扮演的那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每日饮酒作诗,花前月下,好不快活。他有娇羞的妻子,有才子的朋友,俨然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比电影里凄惨百倍,他多次误交损友,导致人生仕途无望,穷得落魄街头,一日三餐都吃不饱。
他先是认识了跟他“臭味相投”的张灵,扮乞丐,敲鼓唱歌,讨钱买酒,虚度了大好光阴。后又结识了富商子弟徐经,两人一见如故,拜为兄弟。徐经对他说:“科举最重要的是让名流认识我们的锦绣文章。”
于是,徐经带着他到处拜会名流名士,其中就有当时的主考官,结果被怀疑科举作弊,两人都下了大狱。一时间,“唐伯虎徐经舞弊案”闹得天下皆知,再无清白。
后来,他又到了宁王麾下,本以为可以一展才华,没曾想进了贼窝,宁王要干的事竟是造反,他为求脱身,只得装疯卖傻,甚至不惜裸奔。
就像唐伯虎自己说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们从唐伯虎的人生经历中,不禁感叹:一个损友真的很害人!
朋友的好坏,会影响我们的言行。
真正的友谊,一定不是拉着你做荒唐事,而是真心诚意为彼此着想。伤心了可以倾诉,没有忌讳;喜悦了可以分享,没有嫉妒;最衰最囧也可以展示,没有笑话。
朋友的意义,也许就是温度,温暖。
真正的朋友,其实就是:想看你越变越好,去追寻真正属于你的生活。
在人生一路上,愿你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找到你的死党,交到你的友情,从此一生,都不寂寞。
今天,我们领略了魏晋风流中的交友之道,那么,在那个自由的年代,还有哪些奇妙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