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读后感:人生缘何难坚持,只因未读陆游诗

《陆游传》

原著 | 朱东润
解读 | 不雨亦潇潇

南宋诗人林升曾在杭州的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了一首叫做《题临安邸》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初期,文坛上活跃着一些爱国诗人。他们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黑暗岁月里,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并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便是其中的一员。

纵观陆游一生,充满了救国救民之心。

他终身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无怨无悔。

动荡的童年,悲惨的爱情,坎坷的仕途,伟大的理想……他用一生时光来“求而不得”,也用一生时光来满怀期待。

本书作者朱东润,被称作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不仅能通过作品描写出一个个历史名人的一生,更善于通过这些人物,来展示时代的变迁。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世界中,来探索这位爱国诗人的不朽人生。


动荡童年:
早经忧患,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磨练

陆游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父亲陆宰做过吏部尚书。

陆游出生时,金兵南侵的消息已经传来,时局非常紧张,朝廷的大权落到了主和派的手中。

于是百姓们纷纷挥泪告别故土,逃难到南方去躲避即将到来的弥天大祸。陆游一家人也离开京城,回到山阴故居。

陆家人口众多,行动迟缓,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们跋山涉水、长途奔波,有时与成千上万的难民同行,有时则夹杂在溃散的官军之中,人人心惊胆战,唯恐被敌兵追上。

一路之上,风餐露宿,受冻挨饿,历尽艰辛。

有一次,陆宰一家在淮河岸边险些遇到了敌人的追兵,他们慌忙躲进偏僻的草丛中,藏了一天一夜,才得以脱险。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陆宰一家终于回到了山阴故居。对于年幼的陆游来说,这是初次投入故乡的怀抱。

动乱的童年时代,使陆游尝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无边苦难,他看到了无数百姓背井离乡、辗转沟壑的悲惨处境。

这段难忘的经历,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一生忧国忧民思想的起点。

也许,从童年时代起,陆游的命运就与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悲剧爱情:
爱而不得,抱憾终生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高宗绍兴十四年。此时的陆游刚满20岁,在这一年的元宵节,陆游的舅父约他在临安观看灯火,就是在这一次出游中,他见到了舅父的女儿唐琬。

陆游回到山阴后不久,就跟唐琬结了婚。

这对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唐琬能诗善词,和陆游有许多共同语言,二人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本来陆游对科举就没有什么兴趣,婚后用在“学业”上的时间就更少了,这使陆游的父母很不高兴。

特别是陆游的母亲,对自己的内侄女总是看不顺眼,最后甚至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

陆游无可奈何,忍痛与爱妻分开。但他实在难以割舍,便瞒着双亲在外面找了一间房子,把唐琬暂时安置在那里,时常与之幽会。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秘密终于被家里觉察,陆母不但没有动恻隐之心,反而横暴地拆散了这对恩爱的夫妻。

不久,陆游被迫另娶王氏,唐琬也改嫁同郡的宗室赵士程。

绍兴二十五年,陆游已经31岁了。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他独自来到山阴城外禹迹寺的沈家花园。恰逢唐琬与赵士程也来这里游春。

一对被活活拆散的情人,分别十年,偶然相逢,真是又惊又喜。唐琬含泪忍悲,叫人送给陆游一些酒菜,以表示对故人的追忆之情。

陆游想起当年泣血摧心的往事,悔恨交加,如痴如醉。他感慨万分,提笔在花园的墙壁上写下一首哀婉凄楚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沈园一见之后,唐琬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恨离开了人世。

陆游对这一桩婚姻悲剧终身难忘,即使到了晚年时,也还是无法忘怀。

仕途坎坷:
明白了世事艰辛,便不会被苦难所击败

绍兴三十年春天,陆游奉旨入京做官。他在南宋政府中的地位虽然不高,但能接近朝廷当权人物,可以陈述自己的政见,所以他热情很高,不断寻找机会为朝廷作贡献。

当宋高宗召见他时,他曾恳切地请求皇帝下令北伐中原,同时还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励精图治的建议。

但高宗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认为陆游顶撞自己,于是借故将陆游免职了。

后来,有志于北伐的宋孝宗做了皇帝,可陆游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多次进谏触怒皇帝,被逐出了京城。

就这样,陆游从34岁到42岁,七八年间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对黑暗的现实有了切实的体验。

乾道八年,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并邀陆游到南郑的幕府中工作。陆游十分高兴,欣然前去赴任。

这时的陆游并未预料到,尽管自己的南郑军旅生活只有八个多月,但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丰富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壮阔的场面,豪迈的气概,都使陆游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陆游很受王炎的器重,同时也看到了北伐的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正当陆游在南郑前线想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朝廷决定调回王炎,解散幕府。他也只得收拾行李,准备南下成都。

乾道八年冬天,陆游怀着怅惘的心情,带着家眷离开汉中,前往成都,开始了他漂泊巴蜀的生活。

他在成都近郊浣花溪畔租了几间房子住下,并开辟了一个菜园。

为了回应朝廷小人的诋毁,陆游索性给自己起个号叫“放翁”,以彰显他桀骜不驯的倔强性格。

坚守如一: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结果如何,
而在于过程的坚守

淳熙十五年,陆游再次回到了京师。

陆游自入仕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宦海风波,再次进入南宋王朝中央政权,他把这看作是实现自己爱国抱负的最后机会。

可惜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次落职罢官。

陆游的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故乡农村中度过的。

陆游罢官之后,虽然自视身为“野老”,但他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他虽然丢了乌纱,但并不悲哀,气概仍然十分豪迈,还在梦想着能为国家出力,重返前线,去抗击敌人。

后来,当听到南宋朝廷下令伐金的消息时,陆游异常兴奋。自己虽已年迈力衰,但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仍在。

这时的陆游已年过八旬,身体条件已不允许他重返前线了。但他仍密切注视着战争的进展,十分关心前方将士们的生活,祝愿北伐早日取得胜利。

但由于战争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主和派势力又横加阻挠和破坏,所以北伐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军队接连失利,朝廷又开始求和了。

陆游在家乡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嘉定二年初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之后,便已经卧床不起了。

在弥留之际,他对围绕在身旁的儿孙们,口诵了一首七绝《示儿》,作为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绝笔诗饱含着陆游的血和泪,既是陆游一生抱负的光辉总结,也是他爱国思想的艺术结晶。

他坚信胜利必将到来,希望儿孙们不要忘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给自己的在天之灵。

以上就是《陆游传》的主要内容。

陆游的一生可谓是饱经忧患,郁郁而不得志。他用尽一生,怀揣希望,然而却屡次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

但即便如此,陆游也毫不退缩,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哪怕无法实现,也不言放弃,这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精神。

人生从来都不是因为有希望而坚守,而是坚守才有希望。

坚守,才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

世俗的浮躁,社会的喧嚣,总会让一些人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候,坚守便成了我们的指路明灯。

钱学森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你坚守了,即使最后不成功,也会让你的人生无怨无悔、光彩照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陆游传》读后感:人生缘何难坚持,只因未读陆游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