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原著 | 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默娜·B·舒尔
解读 | 花落怦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面对孩子哭闹或者无理取闹的时候束手无策;也常常在听到孩子打了别人或者抢走了别人的玩具时,感到无奈。但我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应对,甚至有可能会给孩子示范或者教给他更容易让人接受的行为。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告诉我们,这些示范或者教给孩子的行为都是在帮助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让他自己独立思考。
很多调查研究表明,会思考的孩子能够处理典型的日常问题,也不太可能会冲动、内向或者反社会。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在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的思考能力。
为此,本书作者——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默娜·B·舒尔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副教授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在这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将“我能解决问题”法运用于8-12岁孩子。
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和他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如果你也想要自己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学习掌握这种方法吧。
“我能解决问题”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更重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技巧,远远比直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我能解决”法就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但不总是要立刻“正确地”解决问题,而是教孩子练习思考怎样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让孩子们能够自己去决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
这是一种思考方式,但这种思考方式却会帮助孩子解决那些影响他如何与别人相处的、典型的日常问题。就算是一些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够学会解决自己遇到的人际问题。
作者在书中举了4岁的亚力克斯来说明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亚力克斯的妈妈把“我能解决问题”的游戏介绍给了4岁的亚力克斯,而亚力克斯也马上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在和妈妈第一次玩的时候,就已经玩得不亦乐乎,根本停不下来。甚至当姐姐从学校回来的时候,他都第一时间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告诉了姐姐,并邀请姐姐和他一起玩。
这个让4岁的亚力克斯都玩得停不下来的“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就包含了“我能解决问题”的全部内容,即:以能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方式和孩子谈话,
家长通过在特别的游戏活动中以及日常的对话中,和孩子一起玩“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就能够达到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孩子能够学会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个字词游戏如此有魅力,那到底要怎么玩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十分详细的方法:
首先,向孩子介绍“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这个游戏是要从对话法基础的六对词语开始,它们分别是“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这六对基础的字词对孩子来说,可能早就已经全部熟悉或者熟悉了大部分,但这些字词在“我能解决”问题中的具体用法却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需要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来使用。
当孩子们学会了把一切特殊的词和玩耍联系起来后,在解决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争执时,他们使用这些字词的可能性会更大,也更容易化解矛盾。
然后,找到练习这些字词的时间。很多人在听到一种新方法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想到没有时间去实践。“我能解决问题”教育法最实用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灵活性。
它并不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它可以在玩耍时间或者讲故事的时候玩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比如汽车里、超市内、饭桌上……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
“我能解决问题”的对话并不需要很正式、强制或者花很长时间。只需要在一般的日常活动中使用就可以了,当你开始刻意地大量练习时,你会发现它甚至能够适应最忙乱的日程。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有时间的话,也可以专门抽时间来做这个游戏和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愿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
最后,可以看到遇到问题时孩子对行为的反应。
在与孩子练习过一段时间简单的“我能解决问题”字词游戏后,可以在游戏中加入更多的字词,甚至句子,让孩子能够更熟悉,也更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
这样,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条件反射地认为只是变成了另一个可以玩儿的字词游戏,他们就不会再对大人的调解充耳不闻,同时也比要求或者建议他们怎么做更有效。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理解他人的感受
懂得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也一定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我能解决问题”法的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书中仍然用了亚力克斯和姐姐之间的矛盾来说明这点的重要性。
春天的一个下午,4岁的亚力克斯想骑自己的自行车,但是姐姐艾莉森正在骑。亚力克斯事先没有任何警告就把姐姐推下了车,自己跳上去把车骑走了。
这是任何一个操场上都可能看到的一个典型情境,很多儿童发展专家都认为,这是小孩子还不能思考他们的行为会让其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这点,那么这种障碍就会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中,变得自私自利、感觉迟钝。
那么要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我们详细实用、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第一、在“我能解决问题”的对话游戏中加入感觉字词和问题。
语言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想象,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做为一个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我们的言行。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能会毁掉他。
所以“我能解决问题”法在能够熟练运用后,就需要加入一些表达感觉的字词和问题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开心”、“伤心”、“生气”、“骄傲”和“沮丧”等。引导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就必须要先让他们懂得这些代表感受的词语,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们。
但是在这个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还要重点引导孩子明白如何从别人的表情、说话或者直接询问来判断他人对他们的行为和决定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二、和孩子讨论感受。
随着我们不断地把表示感觉的词汇教给孩子,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会让我们对自己或者孩子的观点更加的敏感。同时也会意识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不会在所有的时间内以相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因此,我们还需要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这些感受。
比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孩子猜一下书中某个人物的感受,问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都可以花点时间和孩子讨论书中每个人物的感受。
再比如玩偶游戏。
这是强化“我能解决问题”概念的很好的途径,因为我们可以编一些小故事来说明开心和伤心的情形。不同的玩偶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就能够更好地表达不同的感受。
第三、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我能解决问题”法。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孩子打断我们正在接听的电话或者正在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问孩子:“我能同时跟你说话和跟朋友说话吗?”或者“我打电话时,你打断我,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说:“当我不得不停下来跟你说话时,你觉得我的朋友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的问题通常能够帮助孩子思考打断别人时,是如何影响别人的情绪的。
而当孩子不专心的时候,也完全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比如让他思考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在我跟你说话时,你不用心听,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做点什么让我不会有那样的感觉呢?”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当我们和孩子都养成了这样的对话习惯,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处理了。
只是,这些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是不够,还只是在给完整的“我能解决问题”法打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打得越扎实,孩子们在以后解决问题时,真正地运用起来就越容易、越有效。
解决问题的技巧——考虑后果
当孩子们已经练习过思考假设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后,就要加入“我能解决问题”法的最后一个解决问题的技巧——考虑后果。
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学会评价他们的方法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也能够从找办法的游戏中明白,当他们想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更好地解决。
引导孩子因果思考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思考如果采用了某个办法,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因此,只有当孩子们知道事情是按照某种顺序发生的时候,才会明白后果的意义。
为此,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练习方法。
首先,教会孩子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利用“之前”和“之后”的字词游戏来帮助孩子进行因果思考,是一种很棒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故事接龙的方式来做练习,甚至也可以用“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的游戏来复习顺序的概念。
这些游戏都能够鼓励孩子去思考:“如果我选择了这个办法,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个“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就是后果,对于有效地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其次,因果思考需要一定的步骤。
从前面的游戏中,可以发现,其实引出后果很容易,因此当我们开始和孩子一起考虑后果时,可以按照以下这些简单的步骤来做:
一开始,提出问题或者让孩子提出问题;接着像往常那样引导孩子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在遇到有助于询问出后果的解决办法时,就要停下来;然后把这个解决办法写在纸的左边,宣布要编另一个关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的故事,要求孩子们做出多个不同的回答。
最后,把每个回答都列在纸的右边,在解决办法和每个回答之间画一条线,连接起来。
按照上面这些简单的步骤,鼓励孩子提出更多解决办法,这种行为就已经是在引导孩子学会因果思考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有用的小细节。
比如鼓励孩子说出后果,但不能暗示他第一个回答是“错误的”;比如继续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后果,但只能是直接后果,而不是连锁反应;再比如当孩子用“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或者“我不知道”来回答我们时,我们就应该回答他们“或许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但是让我们虚构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鼓励孩子“假设”一个后果的行为,能够让孩子继续玩因果思考的游戏。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是,当孩子在我们的要求下提出的多种解决办法都一样的时候,我们就要提醒孩子,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同的事情。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十分常见,因此我们只需要及时提醒孩子,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方法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太过紧张,更不能因此而打断孩子的思考,直接给孩子示范或者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会孩子评估解决办法。
并不是孩子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教会孩子评估解决办法是考虑后果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只有当他们明白了有些后果使得一个解决办法是个好办法,而有些后果使得一个解决办法是不好的办法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判断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好还是坏,同时他们也会懂得当他们认为一个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时,还可能想别的办法。
这就是“我能解决问题”方法教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孩子们真正地掌握了这种思考方式后,他们和其他人的交往方式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并最终成功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的精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可能会让眼前的事情得到很快、很好的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剥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给孩子带来的可能只是懒惰和颓废。
有些父母操劳一生,留给孩子万贯家产,生怕孩子受穷受罪,却不知道,在“大鱼”的诱惑下,难免会出现“败家子”、“娇惯千金”。
“授之以渔”,则是教给孩子应对世界的各种能力。孩子一旦拥有了这些能力,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了惊涛骇浪,也可以轻松地化险为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孩子的成长的这条大船上,我们应该只是一盏静静地矗立在岸边的灯塔,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代替孩子行驶在人生的大海里。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教会孩子自己去欣赏人生的美丽,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让他的人生永远有路可走,有梦可寻,这才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