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 -读书笔记

根据心理学家的总结,人们在面对失败、困难或问题时,大体有两种反应,分别称为无助模式和掌握定向模式。

其中无助反应是由马丁·塞利格曼和斯蒂文·迈尔最早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的。在他们的研究中,有些动物不愿逃离令它们疼痛的环境,因为它们错误地认为情况不受自己控制。

我们借用“无助”这个词来描述一些人对失败的看法——一旦失败发生,情况就超出了掌控范围且无力改变。随后我们将无助反应拓展到他们遭遇失败时表现出的所有反应:对自身智力的贬损、期望的调低、情绪消极、坚持性差以及表现退步等。

我们使用“掌握定向”这个词来描述面对失败时的坚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尽管存在困难,人们仍能专注于学习技能、寻求方法并解决问题。

掌握定向模式的人们遇到失败或问题时,往往会采用某种形式的自我指示或自我监控来帮助自己,例如,自我激励说:“它越难,我就越要努力尝试”或者“我应该慢慢来,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人注重任务的认知层面,例如,提醒自己截至目前对于手边的问题已知了哪些信息。简单总结,在困难面前,掌握定向模式的人们所做的是更加积极地尝试和努力。

在卡罗尔·迪纳和卡罗尔·德韦克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中,观察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五、六年级的学生的情况,无助反应和掌握定向反应的情况大约各占一小半。还有些学生(大概15%)处于二者之间,不适合纳入任何一组。

3

上文的这项研究可能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套信念系统来建构世界和解释经验。如果缺失,就会迷茫。

在这些信念中,有的指向一个动态的自我、动态的世界以及成长的可能。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些信念帮助人们坚定地生活:寻找方法来弥补自身不足和解决问题。它们还鼓励人们去发现他人的潜能。

另一些信念则描画出一个仅包含内在和固定特质的、静止的自我和世界。它们也可能带来好处,因为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世界,身处其中将获得很高的安全感。而持有这种信念可能才是人类的常态,因为人们更多愿意待在舒适区里。

这并不是说某个信念更合理、更有逻辑、更先进或更成熟。它们都可以做到逻辑自洽,并广泛出现在各行各业和各种教育水平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这些信念系统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哪些有关动机和人格的信息呢?

首先,如前所述,这些信念在人群中相当稳定,至少在卡罗尔·迪纳和卡罗尔·德韦克所做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在研究追踪的2~4年内变动不大。这就意味着它们是真实的人格部分,是与认同、自我概念、自尊等缠绕在一起的。

这些信念也是动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强烈地影响到人们追求什么目标、动机倾向于内在还是外在、兴趣能维持多长时间、完成任务的动力以及其他很多事情。

但是,这些信念也是可以被影响或改变的。它们可以被外显的信息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他人反馈中包含的信息被间接改变。有些改变的只是一种“思维定势”,要想维持必须一直处在相关信息的情境中,而一些特别有说服力的信息如果反复出现则可实现长期的改变。

也就是说,尽管这些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也可能发生动态变化。尽管大多数人会有相对固定的信念偏好,但同时也可以理解对立的观点,甚至表现出与对立观点一致的行为。

4

没有正确的答案

回到第一则,其实遇到问题才是常态。对当下的我来说,受疫情影响无法常回家看看、专业学习无进展、正在开展的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可能的选择等等,都是现实的问题。

对当下正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可能更多是那种掌握定向模式的反应。问题虽没有出现,但可能出现时,可能会担忧,可能会有那些无助模式的种种反应,但当问题真的出现时,反而有些兴奋,可能更多就专注于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不记得是去年还是前年,整理书籍时找到一摞纸,上面都是我二十多年前学习汇编语言时,因为记不住,就用最笨的方法反复抄写的汇编指令,最后大体把庞大的汇编指令集都背诵了下来。印象中,当时C语言也是用这种笨办法记住的。

十五年前参加司法考试时,因为跨界太大,虽说法律条文的每个字大体都认识,但根本不理解,考试教材也看不懂。既然目标是通过考试,那要解决的问题就学懂弄通,于是就到处找尽可能多的案例、例题来反复阅读,就反复抄写法律条文。虽说到今天,像行政法、刑法、三国法等内容早就没印象了,但当时掌握的尚可,至少高分通过了司法考试。

当下亦如此,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能力和职责范围内,专注于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就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