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原著 | 陈海贤
解读 | 阿九
你幸福吗?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很反感,在这个充斥着成功学和鸡汤学的时代,一说起幸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谈论,但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
那怎么才能获得幸福呢?今天要讲的这本《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将给你答案。这是一本既有温度又有理性的书,它能治愈人,却不鸡汤,它能点醒人,却不锋利,本书深入探讨了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包含了12封真实的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每个人都可以在书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本书作者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有将近50万的关注者,他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本书,探索幸福的奥秘。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常常听到有人把人生比作赛场,谁跑的最快谁就是赢家,谁才能获得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只和人比较才能获得幸福,那估计没几个人能笑到最后,因为这世上那么多牛人,总有人比你强。
作者说如果真要比喻的话,他宁愿把人生比作一棵树,把成长的过程当做幸福,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1、建立成长型思维
首先请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
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它的答案其实是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
一般秉承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活的更幸福,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他们乐于迎接挑战,从而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既然成长型思维这么好,那我们怎么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书里介绍了两种方法,我们先看第一种:回顾自己的成就,你可以经常问自己:我曾遇到过什么事,当时觉得做不到,最后却做到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清晰的看出自己的成长轨迹,这能让你充满自信,增加幸福感。
比如作者有个朋友在刚开始做咨询顾问时,因为经验不足和业务不熟,还经常接到一些奇怪的咨询问题,所以在开始的第一年里他基本是在一边否定自己,一边鼓励自己中度过的。
他总是白天精神百倍的工作,然后加班到深夜,回家后躲在被子里哭到睡着,第二天又继续上班,结果第二年他就能顺利的处理各种问题了,而且他的工作能力比其他资深顾问的工作能力还强。
所以,下次当你在面对挑战时,就可以告诉自己:也许我现在的担心和当初的担心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我曾经做成了那件自认为做不到的事,这样你就不会过度担忧了。
我们再看第二种方法:给自己制定犯错计划。
这个方法看似很奇怪,但确实有用,很多人以为错误就意味着失败,他们经常害怕说错话、做错事。
但有时越害怕犯错就越容易做错,所以如果要克服对错误的恐惧,只有经常犯错,并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从错误中思考和学习,我们才能成长。
其实,人的能力是通过与环境互动成长起来的,当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经常犯错,我们与环境的互动就越多,从外界获得的反馈机会越多,能力成长的也就越快。
2、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打动了无数人,远方一时间成为一个充满诱惑的词。
一旦陷入到生活的琐事中,我们就会渴望远方,但如果你不变,就算到了远方,你还是会疲惫和焦虑。
其实,行万里路最终还是为了回到内心深处,而回归内心深处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也许眼前的生活并不好,充斥着一地鸡毛的琐事,但至少它是真实的。再说了琐事也不代表没有意义,如果转变心态,琐事也会充满意义。
著名的正念导师卡巴金有段时间想去远方出家。那时,他迷恋禅修,觉得生活耽误了太多修行的时间,后来,他的孩子出生了,他每天要换尿布、哄孩子、捡玩具,做一个普通父亲该做的事。
有一天,他想既然修行也一样枯燥和艰苦,就把这些生活琐事也当作一种修行吧。于是,他开始认真地对待琐事,虽然他的生活没变,但慢慢地,他的心却静了下来,而他与孩子的关系,也在他的全心投入中变得日益亲近。
很多人总是容易把做“正事”的时间看作“我的时间”,而把做琐事的时间看作“占用了我的时间”,好像那一段时间不再属于他的了。
而实际上,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修行的时间一样,都是“我的时间”,我们有责任认真对待。
其实,生活的意义是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如果你不轻慢它,用庄重的态度对它,那生活就充满意义。
只要心是自由的,无论在哪,做什么事都是幸福的。
3、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没钱,在他们看来,如果有钱了自己就会幸福,但没钱并不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匮乏的心态才会。
匮乏的心态就是一种过度重视当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心态,就好比一个穷人会为了满足当前生活,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生计上,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投资理财和提升自我。
比如,作者曾生活的小岛因经济发展要拆迁,于是居民们就得到了一大笔拆迁费,可十几年后作者去当地做调查,却吃惊的发现,很多人都再度变穷了。
原来这些居民变有钱后并不知道怎么用这笔钱来发展自己,他们的第一感觉是:“有这么多钱,终于可以不用捕鱼了。”于是他们开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结果就又回到了贫穷的生活。
那匮乏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童年期缺爱导致的。
因为小时候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如果母亲对孩子不上心,在孩子需要爱时不能及时给他提供安全的依恋,孩子就容易变得不安和焦虑。
所以作者强调,我们不光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因为在所有的匮乏中,爱是最基本的。
如果拥有爱,钱和时间的匮乏都不是大问题,但如果缺少爱,钱和时间的匮乏就能把我们压垮。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作者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只有在行驶中,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转向、把握平衡。
1、唯有接纳才能改变
我们总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但生活就像一个太极图,有阴的一面也有阳的一面,我们唯有接纳才能保持自我的平衡。
接纳看似没骨气,但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走到死胡同,接纳这个现实,然后去别处转转,说不定就会找到正确的路。
但你可能会怀疑,接纳后问题不还是存在吗?
于是你可能就坐不住了,会觉得自己不做点什么,事情会更糟糕,然后想要改变的心态和问题勾结在一起,就形成了问题——努力改变——问题加深——想要改变的恶性循环。
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只有放弃改变的心态,去了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带着问题前行。
著名的森田疗法就来源于这种放弃改变的心态。该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从小就是神经症人格。
他大一时,父母因为农忙,有两个月忘记给他寄生活费,森田误以为父母不支持他上学,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他越想越气愤,甚至想去父母面前自杀。
后来在伤心难过之下,他决定放弃治疗不再吃药,对各种身体症状都置之不理。
那段时间,他只顾拼命看书学习,想把自己累死拉倒,结果,他不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而且连神经症的症状也消失了,还因为这段经历,发展出了著名的森田疗法。
也许,你觉得你的痛苦都是来自于各种问题,可真正让你受尽折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你千方百计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态。
因此,如果想彻底摆脱这种折磨,你就需要调整想要改变的心态,你要知道很多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只有接受现实,带着问题前行,你才能找回内心的平静。
2、唯有爱才能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要面对各种诱惑,而拖延已经变成大多数人的习惯,那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作者说拖延主要受压力、意义感、和完美主义所影响。
压力和意义感很好理解,如果压力过大我们就会变得焦虑、抑郁,拖延着不愿意去面对问题。如果我们认为某件事没意义,我们就会失去做这件事的兴趣,然后拖延着不肯行动。
那为什么追求完美会导致拖延呢?因为追求完美的人习惯给自己设立完美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又太难完成,我们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变得拖延。
比如,作者以前就是完美主义者,每次接到约稿时,都会忍不住设想这个稿子应该如何构思精巧、妙笔生花,如何让编辑和读者赞叹不已。
因为对完美的期待,他就觉得哪个开头都配不上这篇稿子,所以迟迟无法动笔,拖到快交稿时,就逼着自己随便写点什么交稿了事。
作者深知拖延症的危害,于是提供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办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首先,当面对拖延的自己时,不要自我责备而要自我谅解。
因为内疚自责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让我们更容易屈服于诱惑;而自我谅解能增加责任感,一定谅解了自己,我们就不会把拖延的原因都归于自己的无能上,也不会受挫败感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其次,面对外界诱惑时学会与自我谈判。
当你想拖延工作时,你要学会跟自己打商量,比如说服自己先工作半小时,一旦当你开始工作,进入了状态,你抵御诱惑的能力就会增强。
最后,说一个告别拖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当你被迷茫和焦虑搞得看不清目标时,试着专注于手头的事,你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做了很多。
3、敏感内向不是错
很多人都认为内向的性格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就会劝自己的孩子要学着外向一点,但孩子在这种观念下长大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不好,然后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焦虑不安,所以他们会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外向。
比如,作者有个学生,看着非常外向,每次上课他都主动和所有同学打招呼,在课堂上也总是积极发言,但他曾是个非常内向的人,经常觉得自卑和孤独。
于是上大学后他决定要变外向,他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会抓住每个机会与别人说话,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一有机会就强迫自己发言。
经过这些努力,他变得更积极自信了,但有次他突然告诉作者,成功改变后的他并不快乐,他经常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假装一个外向者,而这个人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因此他经常会情绪低落,觉得一切都没意义。
明明成功转变了为什么还会觉得没意义呢?
这就要从人的性格特质说起,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两种特质,一种叫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比如你性格内向不喜欢和人交流;另一种叫自由特质,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你想假装外向主动去与人交流。
虽然自由特质能让我们扮演与本性相悖的角色,但我们永远无法掩盖本性去扮演一个外向的人。
因为当我们扮演与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时,我们的大脑会处于高度的自我监控状态,它需要注意每个刺激,思索每个反应,这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和能量,容易让人疲惫。
而且,当我们努力变得外向时,我们就会自我暗示,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够好,让人沮丧。
其实,性格本无好坏,内向的人不需要固守自己的弱点,也不需要完全变成别人,我们只有认同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并获得幸福。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但成为自己其实并不容易,那怎么才能做自己呢?唯有接受过去、面对现在、期待未来。
1、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很多心理学书籍都会大力宣传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巨大影响,于是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人格问题怪罪到父母头上,这会让他们从生活的承担者,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比如作者有个朋友是500强企业的工程师,事业发展得不错,但他一直不太开心,因为他觉得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有问题。
他父母没受过什么教育,从小只会跟他说“你要好好读书”,从来没有教育过他关于三观、职业生涯、人生理想之类的重要问题。
虽然他成长的很优秀,但他与父母的关系却越来越差。后来他想通了,其实自己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培养,于是他心中的愤怒也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悲伤,这是一种好迹象,会悲伤就证明他开始接受现实,向新的生活迈进。
其实,很少有极端可恶的坏父母,更多的是有着各种缺陷的普通父母。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他们甚至不知道有些行为是对孩子有害的。
所以,请放下怨念,从零开始和父母相处,试着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你期待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如果你觉得这很辛苦,那不妨把这种辛苦当做为人父母的艰辛吧!
2、走出结束才能重新开始
很多人以为一件事结束了,当务之急就是重新开始,但结束和开始之间是非连续的,因为结束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这太难了,所以很多人会被卡住无法走出。
比如,作者认识的一个姑娘,在分手后,她从没自怨自艾,反而加倍努力地工作。
后来,虽然她的事业风生水起,但自从失恋后,她就不再相信爱情。
看起来,她的恋爱结束的干脆利落,但其实,在她心里这件事从未结束,她只是把疼痛隐藏了。
所以你看,有时我们认为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那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否结束了呢?
作者有两个标准。
首先,看我们是否还有欲望去追求。
如果当我们遭受挫折后,就不想工作,不想去爱了,那不是结束,因为挫折在他心里形成了一个痛点,他想努力绕开这个痛点,这样,疼痛就支配了他的生活,而真正的结束能够逐渐消化这种疼痛,并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第二个标准,我们是否还在期待弥补损失。
如果我们还在想着怎么弥补损失,这件事就没结束,因为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的放下,然后在新的情境中重新发现新的自我和新的可能性。
那该怎么面对结束呢?
作者建议我们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去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生活里总是充满各种苦,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的人生,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所以,虽然生活不完美,但只有承认这些缺陷,我们才能幸福。因为如果你总想把生活打扫的一尘不染,你就不会知道在泥浆里跳舞的快乐。
从现在开始做真实的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接受世事的无常,与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脚踏实地的认真生活,在痛苦和欢笑中,体验命运给予你的一切。
最后,请记住完美是活给别人看的,而幸福只属于自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百九十七本书。
*文:阿九,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不想行万里路,只想读万卷书,个人微信公众号:阿九说书。
今日话题
虽然生活不完美,但只有承认这些缺陷,我们才能幸福。因为如果你总想把生活打扫的一尘不染,你就不会知道在泥浆里跳舞的快乐。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面对人生中的不完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