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八篇文章,分别是:《科学思维要点》、《我家的四季》、《盛宴已过》、《无人赴宴》、《永不做声的弦琴》、《这两年的电影海报》、《看不见的病毒战争》以及《沛县律政江湖》。
本辑《读库》虽曰诸文皆可读,但读来并不轻松,尤以醋醋关于高能物理的两篇文章为甚,虽是科普文,但读来更像是科学八卦。豆瓣上虽有读者评论阅读体验较差,但我觉得作者从背景、经过和深层次原因等方面,结合现代物理学,深入浅出,讲得透彻。
上面介绍的《盛宴已过》和《无人赴宴》,我本想重点介绍一下的,其实类似的问题,当然涉及科学,关乎经济,更是政治。但考虑到读完本辑《读库》后想写的文字太多,加之我还想着先说点题外话,限于篇幅就略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在每篇介绍《读库》文字的开篇,我都习惯性的列举本辑《读库》刊载文章的题目,并且在书名号之间一直习惯加顿号,这与2011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最新版《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第4.5条就“顿号”用法所作的规定不一致,其实《民法典》中的一些条文,也有专家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也曾有多位朋友给我提示过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根据上述规定:“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为便于理解和把握,《标点符号用法》在作出规定的同时还给出了具体示例——
示例1:“日”“月”构成“明”字。
示例2: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示例3:《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示例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示例5: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从规定和示例来看,并列连用的书名号之间如何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问题已经得以明确。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编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语文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一书对新用法这样解释:“这样规定是因为从表达功能上看,并列的引号之间、并列的书名号之间无论实际上有没有停顿,不使用顿号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当所引内容比较多或者所引内容本身已经带有标点符号时,如果并列的引号之间、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再用顿号,不仅形式上不美观,也降低了符号的表达效率。而且从编辑出版的技术处理角度来看,各个出版社也多采用并列的引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处理方式。如《出版校对培训教程》中就指出:因为引号在视觉上有分隔作用,可以避免‘满纸黑瓜子(顿号)’。因为这个因素,《标点符号用法》的修订,对书名号也作了同样的处理。”
当然,上述规定讲的是“通常不用”,不等于“一律不用”。其实包括《民法典》在内,近年来所刊发的公文(包括法规、规章和一般规章性公文)以及各级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信息在书名号、引号之间,大部分还是使用了顿号。
网上有人统计过,《国务院公报》2014 第1~4 号刊载的公文,两个并列连用的书名号之间除用“和”联结以及有括注的情形外,基本上都使用了顿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2015 年共审议文件65 份,媒体发布文稿时在表示文件名称的书名号之间用顿号54 个,使用率为100%。2014 年和2016 年,因有的文稿是分成两句话表述的,有的是用连词“和”联结书名号的,除此之外顿号的使用率依然为100%。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的应用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的空间。
读马国兴先生在豆瓣上的书评才注意到,本辑是《读库》第一百期。想想时间过的真快,印象中我好像是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读库》的,那时可能首先是被《读库》坚守至今的朴实无华的装帧所吸引,而其一直以来既不针砭时弊也不愤世嫉俗的内容,更给人们提供了静静思索的机会。
法殷洁在《我家的四季》一文中,记述了1980年代,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在老宅的日常生活。按季节往复出现的人情往来、生活琐事、时令吃食、衣衫鞋帽、玩耍花样,把人带回淳朴自然、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
本文与作者刊于《读库1401》的《祖父的新屋》,被马国兴先生总结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编织了一幅当代苏南小镇版的《清明上河图》。
虽说我一直生活在东北的边境小城与作者充满南方风情的记述大不一样,但读来同样觉得亲切又怅然若失,我虽然对祖父母的印象较淡,但这篇文字让我想到小时候妈妈还在的那些日子。
偶尔会有朋友和我调侃是不是记忆力特别好,觉得记住那浩如烟海的法条实在不容易,其实我好像除了参加司法考试时通过反复抄写背诵的方式记住了部分的重点法条之外,现在根本记不住法条。而且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记忆力特别差的人。上学的时候背不下来单词,也记不住老师要求背诵的那些古诗词,现在遇到能随口引用一些古诗词的人还是很羡慕。而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事,不要说小时候,就是上学时的事,甚至最近几年的事,也都开始模糊了。
虽然极少做梦,但最近经常梦到已经离开二十五年的妈妈,但梦中妈妈的模样已经模糊了。不过,关于妈妈的记忆好像都还在,只是越来越琐碎了,很多时候能够回忆起来的,好像都微不足道,往往连件事都算不上,好像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其实关于妈妈的记忆早已经很模糊了。偶尔能想起的,还是每年春节时,跟妈妈一起包饺子。一般都是除夕的下午,我帮着剁饺子馅,妈妈在那里和面。其实我虽然喜欢吃饺子,但却一直也不会包,包饺子主要还是妈妈的活。准备好后,妈妈一边在那里包饺子,一边和我随意聊着,聊聊一年的学习,明年的打算,小的时候还好,长大了之后,有时候我还会嫌她烦,嫌她非要让我陪她包饺子,不让我出去跟朋友一起玩,而现在想听她唠叨也不能了。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较为理性的人,一直都喜欢数学,现在的工作虽然和数学毫无关系,但最近还在重读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第三版),喜欢读科普作品,现在更是一个在工作中需要讲证据讲逻辑的法律人,但我同样一直以来都喜欢读小说看散文,可能也有感性的一面吧。
二十五年前,我就像我家小孩现在这个年纪,就是在参加高考那一年的十一月份,在学校接到邻居帮忙打来的电话,赶回家时,妈妈已经离开了。
当然,妈妈离开的一点都不突然,甚至可以没心没肺的说,从妈妈离开的那一天起我就适应了。印象中,妈妈病重的那些年,我在外地住校读高中,多数时间周末回家,晚上都会被噩梦惊醒,因为妈妈那时哮喘已经很严重,加上多年哮喘引发的其它器官的功能衰竭,虽然晚上十分注意,但还是常常咳嗽,严重时就会呼吸困难。而我总是担心妈妈会因为呼吸困难再也醒不过来,有时候也会不孝的希望妈妈就这么离开该多好,不用再受这么多的罪。
记得从学校回到家,我整晚陪在妈妈身边,爸爸好像说不让我晚上守在那里,但我想着要陪妈妈最后一晚,执拗的不肯离开,哭过、笑过,整晚跟她不停的说着话,不过再也没有机会听她的唠叨,当时跟她许下的承诺,这二十五年来,我基本做到了。可以说,正是内心深处对妈妈的承诺,想着不要辜负天堂中妈妈的期望,支撑我尽责、努力地精彩活着。使我虽然早已不再做改变世界的妄想,但一直在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更庆幸没有变成她不喜欢的样子!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句成语叫“生离死别”,是用“死别”来形容“生离”,然而这也只是形容而已,二者毕竟不可混为一谈。妈妈离开给我的真实感觉并不是我送走了她,而我们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她送我到了一个地方——那也就是她在这世界上的最后时刻——然后她站住了,而我继续往前走,越走越远,渐渐看不见她了!
也许对我来说,妈妈就是过去的一段生活,讲得夸张些,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些生活习惯,或一份生活态度。然而这却是难以回忆也很难诉诸文字来表达吧!
◆ ◆ ◆ ◆ ◆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
近几年,《读库》刊载过多篇汪诘老师的文章,我就不再过多介绍了。其实,整体来说,当下的中国普遍欠缺科学素养,这一点从仍在全球施虐的新冠疫情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汪诘老师在《科学思维要点》一文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我们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
其实我对汪诘老师在文中讨论的“懂得基本的逻辑规则”和“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更有兴趣,想着结合工作谈谈,但这些毕竟是相对专业的话题,而文中开篇探讨的“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可能更易于理解。
能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陈述:描述在客观世界中可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
观点陈述:描述观察事实时个人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
或许你会觉得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很容易区分。
“这只苹果是红色的”,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事实陈述;“我喜欢红色的苹果”,答案也显而易见,这是观点陈述。
那么,“人人都喜欢红色的苹果”,是事实陈述还是观点陈述呢?
答案是事实陈述,因为它可以被客观证实或者证伪。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找到有一个不喜欢红色苹果的人,那么上述的话就被证伪了。
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讨论问题非常有用,可以避免陷入各说各话,不在同一个频道的尴尬境地。
例如,甲说:没有科学家有兴趣证明上帝是否存在。(事实陈述)
假如,乙反驳说:我觉得你说的不对,科学家应该努力去寻找上帝。
这种反驳就是没有正确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的差异。
乙的反驳不是一个有效的反驳,因为它实质上并不是一种反驳,而是在做观点陈述,而乙的观点陈述与甲的事实陈述并没有真正的矛盾。
针对性反驳意见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因为我知道某某科学家就在证明宇宙中是否存在上帝。
这叫举出反例来证伪一个事实。
第二种:即便你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希望这个事实发生改变。你认为呢?
这叫先确认事实,再探讨观点。
学分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双方就能在同一个频道中谈话,讨论也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否则,谈话很可能陷入无意义的争执中。
◆ ◆ ◆ ◆ ◆
《永不做声的弦琴》是瘂弦关于台静农先生的口述回忆,由辛上邪整理,记录了台静农在台湾从困顿到安顿的生活。台静农曾与鲁迅关系密切,但他更具隐士气质,行事为人极为低调,他是单纯研究学问的人,在逆境中有一种尊严和沉稳。
◆ ◆ ◆ ◆ ◆
说实话,我虽然电影常看,但真很少留意电影海报。其实电影海报在宣传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设计公司,很多插画师、概念设计师也逐步加入它的创作阵营。在《这两年的电影海报》一文章中,亓冠奇挑选了2018年和2019年华语影片的优秀海报设计,逐一具体分析其中细节巧思以及与影片的契合精妙之处。
《流浪地球》的“先导海报”
虽然《流浪地球》是2019年的影片,但这张“先导海报”是2018年推出的,设计来自固力果工作室。海报像一本镂空的已经破旧不堪的书,里面是各大行星的介绍,唯独不见地球,那地球去哪儿了呢?流浪去了吧。
整体画面看起来立体感十足。眼尖的朋友可以看到镂空部分深处其实是有文字的,放大之后发现其实就是原著小说的一行行文字,使这张海报似乎成为一本小说的封面。这种设计,还带有一种探寻宇宙奥秘的意境。
◆ ◆ ◆ ◆ ◆
继介绍了人类如何一步步控制天花、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霍乱、血吸虫病等疾病(见《读库1605》、《读库1704》、《读库1706》、《读库1901》)之后,朱石生在《看不见的病毒战争》一文中讲解了病毒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困难之处,以及人体免疫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如何识别并消灭病毒并产生抗体。
简单来说,朱石生先生的文字一如之前一样简洁、严谨又特别通俗易懂,在当下这个时刻读来,有助于我们更科学的认识当下的新冠疫情,更科学的采取防控措施。
朱石生先生在文中强调了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联想到那些常见的打着“增强免疫力”口号的保健品宣传广告。
正如文中分析的,“增强免疫力”其实是一个不恰当的概念。免疫反应并不是越强越好,就好像吃药并不是量越大就越好。免疫反应超出正常幅度,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过敏、自体免疫疾病,甚至造成休克。用一个稍有点粗暴的比喻来理解,假设我们真的有什么神器能“增强免疫力”,那就类似修改一台汽车的变速器,让它在街道上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四百公里。这样去“增强”汽车的能力,后果是灾难性的。我们保养汽车,目的是保证它管道通畅,零件不磨损,便可以让它的所有功能保持正常。同样,我们锻炼身体,维持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目的是保证身体各种功能处于正常(而不是超常)状态。
◆ ◆ ◆ ◆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并出台了大量新的制度和政策,朝会讨论时,大多数新政都顺利一致通过,但有一个问题,却引起激烈的争论。这就是发生在宰相王绾与廷尉李斯之间,被后人称为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的激烈辩论,最终郡县制成为大秦国策。
曾经读过一篇相关的分析文章,认为宰相王绾提出的在赵魏韩推广郡县制,燕齐楚实行封建制,更有可行性;而李斯主张的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虽然更加高瞻远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
当然,皇帝决定的事,就是最高原则。符合国情要执行,脱离现实那就创造历史也要执行。既然郡县制已经是既定国策,大秦的天涯海角也不能例外。
如读史多了,我们经常不得不承认,只要既得利益阶层团结而能干,很多时候哪怕民怨沸腾,其实也无可奈何。这篇分析文章认为:秦最终二世而亡,当然和秦始皇太能折腾有关,但和全面推行郡县制之后,造成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进而既得利益阶层也毫不团结有关。可以说,郡县制是加快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秦二世、赵高等几个小人成了历史上的有名的“背锅侠”。
当然,对于这样错误的基本国策,大秦的官僚系统虽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面对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秦始皇,没有谁活腻歪了敢去劝谏送死。
这也让我联想到企业的一些改革,有些改革当然很有必要,但有些改革可能仅仅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当然,很多问题因为掌握的信息有限,没资格评价。但因为充满好奇,还是试图通过不同的渠道和相关领域的同事、专家交流,并尝试了解更多信息,结果更加觉得荒诞。当然,这是一个现阶段不宜展开讨论,过一段时间讨论更无意义的话题,因为大概率上就又被另一项改革而改变了。与前面介绍的面对郡县制的大秦官僚类似,其实很多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多说与已无益,又何必多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