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802》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九篇文章。《区块链与比特币》、《印度禁书风波》、《吴小兔自述》、《1978年,北京的宾馆不够了》、《高丽“称帝”幻梦》、《“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不体面的撕扯》、《马桶与痰盂》和《忘年交》。

《区块链与比特币》是根据汪诘老师在喜马拉雅FM开设的《环球科学有故事》的科普节目中,某期节目的文稿整理而成的。

《环球科学》2018年第2期的封面文章是《未来货币》,说的也是区块链和比特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参照着阅读。

2014年6月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上映的《点金胜手》中提到的虚拟货币「C-COIN」,其实类似于比特币,但通过融入紧张的剧情中,介绍的更加简洁易懂。

区块链与比特币无疑是当今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市场上解读的图书和文章早已汗牛充栋,而汪诘在《区块链与比特币》里本着“自顶向下、逐次求精”的原则,将比特币和区块链知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清晰又较为通俗易懂的进行了解读,对此类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建议细细阅读。当然,如果对此类话题无感,建议直接略过读下一篇,虽然汪诘老师努力做到了通俗易懂,但毕竟是科普文,读来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发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宣告诞生。

通俗来说,比特币是这么玩的,就两条核心规则。

第一,它的货币发行不是由某个机构说了算,而是公开一套算法,每算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字,就相当于挖到了若干个比特币。谁都可以去算,绝对公平,谁也作不了弊,因为算法本质上就是一个个数字去凑,凑出一个算一个。这也就是所谓的“挖矿”。

第二,比特币的交易信息不是记录在某一台服务器上的,而是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电脑中一人一份,同步记录,这种交易记录在理论上几乎是无法篡改的,这就是“去中心化账本”。

当然,比特币的这两条核心规则,也带来了先天的不足。

第一,比特币客户端软件需要巨大无比的存储空间。因为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记录下从比特币系统诞生第一天起所有的交易记录。

第二,为了防止作弊,比特币系统有一套很复杂的规则来确保交易记录是真实的,也就导致每一次交易的确认时间一般需要一个小时甚至几天。

第三,最多只有2100万枚比特币,而且系统规则决定了平均每十分钟才能产出若干枚比特币。

比特币是区块链理念最早也最成熟的一个具体应用。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的定义,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读来很难理解吧,其实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编码、传输、加密、解密验证技术。现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理念。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一个真正的区块链项目,就是通过合理的游戏规则设计,辅以信息技术,去践行去中心化的理念。

自2017年底开始,区块链技术热潮兴起。

最近,非洲的塞拉利昂在总统选举中应用了由瑞士区块链初创公司Agora提供的区块链技术,这在历史上尚属首例。

瑞士区块链初创公司Agora负责人卢卡瑟维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区块链投票系统相对于纸质投票系统的额外好处是减少了成本,去除人为错误和快速获得选举结果。未来所有的投票都将会使用区块链投票系统。区块链是当前仅有的完全透明的能够验证诚实投票的技术。”

区块链无疑是下一场互联网理念的革新。

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一种“智能合约”(这是区块链技术未来最大的应用前景之一)。所谓智能合约,就是不需要中间商,就能保证合约被自动完成,不怕违约。合约的支付方式是数字货币,合约生效的条件和执行全部智能化。比如我买一辆汽车,这辆车从工厂自动开到我家,我用指纹或者刷脸开车,合约自动执行,数字货币支付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没有中间商挣差价”。

《印度禁书风波》是由徐龙华翻译自2014年5月8日《纽约书评》里温迪·多尼哥所写《印度:巴特拉之流的审查》一文,起因是作者2010年在印度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印度教徒:另一种历史》一书,被一位退休校长提起诉讼,官司打了四年,最后出版社决定放弃诉讼,达成庭外和解,同意撤回并销毁该书的所有印本。温迪·多尼哥复盘了整个过程中双方的交锋。

温迪·多尼哥在文中探讨的主要是关于印度出版审查的问题,更是言论自由的问题,这在当下的中国同样是一个敏感又难以公开讨论的话题,但正像文章题目下的导语说的那样:任何一种新思想都会冒犯抱残守缺的人,即大多数人。而允许这样的“新思想”存在是,是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同样也是社会能够更好进步的保证。

王天兵采访整理的《吴小兔自述》,讲的是紫砂壶大师吴小兔的生活经历以及如何开始寻找紫砂泥、制作紫砂壶的过程。吴小兔是半路出家研究紫砂,没有老师,全凭自己试验、琢磨,耐着性子去相信、热爱、了解,找泥做壶,终成传世之作。文中还展示了十几款吴小兔做的紫砂壶泥胚和成品,极为难得,但印在这样的纸张上,有些可惜了。

读这篇文章,也让我联想到刚刚重看的《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其实吴小兔的成功,何尝不是源于坚持不懈、全身心地投入呢!

现在的北京,不论何时来旅游或公出,找宾馆早已不是问题,无非是暑期因是旅游旺季,价格要高些罢了。但在文革刚结束,1978年的北京,解决外国人接待的宾馆问题成了一件大事,为此还成立了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的“北京外宾华侨用房统筹安排小组”,这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1978年,北京的外宾接待能力到底如何?据当年主管宾馆接待业务的北京市第一服务局报告称,实际能用于接待临时外宾的房间为2012间,4017个床位,按最高容量可住外宾2990人,工作人员650人。陈徒手老师梳理了近两年的公开档案,在《1978年,北京的宾馆不够了》一文中,用详实的数据记录了那段历史。

简单来说,自公元91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贵族王建创立高丽王朝起,朝鲜半岛历经了“王氏高丽”(公元918年至公元1392年)、“李氏朝鲜”(公元1392年起),一直到二战、朝鲜战争,成为现在的“金氏”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王建创立的高丽王朝,版图占据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南部,约占半岛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从历史上看,高丽王朝让今天的朝鲜民族确立了初步完整的民族共同体和成熟的民族认同意识。王建当时接受后唐、后周帝国册封的“高丽国王”封号,在形式上纳入中华文明主导的宗藩羁縻体系内。秋原老师在《高丽“称帝”幻梦》一文中,记录了始终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历任高丽统治者,如何屡屡尝试摆脱与中原的羁縻关系,力图重新称帝建号的历史。

高丽王国为杜绝外戚豪族对王权日益严重的威胁,从第四任国君光宗王昭开始,高丽王室不惜采取同宗之间的一种叫“功亲”的近亲内婚制度,即让第一代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再让第二代的堂兄弟姐妹通婚,进而让第三代的从堂兄弟姐妹继续通婚,通过连续数代王室成员内部的近亲繁殖来纯洁血统。

这种与儒家礼教纲常大为悖逆的近亲内婚制度,虽然极端、原始,导致了王室成员早夭、低寿的比例比正常婚姻人群更高,但在相对短期内,却保证了政权和王权的稳固。但近亲内婚制度被当时的中国大宋王朝所不齿,随着高丽的繁盛和向宋朝学习,这种制度也渐渐废止,外戚死灰复燃,李氏贵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里展示的是希区柯克筹拍的浪漫悬疑片《捉贼记》里的时尚印记。

女主角格蕾丝·凯莉给人的传统印象——既有高冷女神的孤傲,又颇具大家闺秀的和气,与希区柯克对理想中的女性“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的矛盾体”的苦心追寻不谋而合,电影让格蕾丝精致完美的女装风格深入人心,成为1950年代的完美廓形。

《捉贼记》印象是好像已经有了蓝光修复版,等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欣赏一下格蕾丝·凯莉留在银幕上的经典形像。

王鹤在《不体面的撕扯》里回顾了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一段过往。说实话,内容还真的蛮狗血的。想想民国的那些文人骚客,郭沫若、沈从文、徐志摩等等,放眼到现在,好像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的对象,更别提党章的要求了。不知道这篇文章,《知音》是否有兴趣转载,当然,这是玩笑话。

《马桶与痰盂》从顺口溜“马子满街晒”讲起,勾连出南京的诸多旧物与旧习。讲北京的旧物与旧习的文字读过不少,但介绍南京的还真的第一次读到,读来同样满有趣的。

最后一篇《忘年交》,作者安枫回忆了与作家孟伟哉交往的点滴。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提到孟伟哉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他是著名作家,曾创作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创办《当代》并任主编。

印象中,在长春上学时,曾在图书馆读过这部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昨天的战争》,坦率说,当时虽然喜欢读战争题材的小说,但这本小说中有着太多革命口号似的语言,好像并没有读完。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小说创作的大环境决定了作者只能这么写。另外,《忘年交》提到的孟伟哉的另一篇小说《战俘》,等有机会找来看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802》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