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库1801》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八篇文章。《诗的(续篇)》、《生活在四合院》、《我的鄂温克朋友》、《额尔古纳河右岸》、《大消息·大机器·大星系》、《洛中小圃独乐吟》、《凭什么是神作?》和《星座照耀中国》。

其中汪洁老师的《大消息·大机器·大星系》是一篇科幻题材的文字,介绍了美国著作科普作家、科学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卡尔·萨根的生平及其唯一一部科幻小说《接触》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算是汪洁老师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的《科幻世界漫游指南》中介绍卡尔·萨根和他的《接触》那期节目的文字版,虽然我反复听过这个节目,但能在《读库》上面读到文字版,还是有些惊喜。也希望汪洁老师的这个节目的其它几篇能在《读库》上陆续发表,或者结集成书出版。

在二十世纪的美国科学传播界,卡尔·萨根是与阿西莫夫齐名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除了是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由其撰稿并担任节目主持人的电视系列片《宇宙》,曾风靡全世界,被六十多个国家引进播出,据说覆盖了六亿多观众。

卡尔·萨根为这部电视片撰写的同名书籍,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整整停留了七十周。他还写过一本科普书《魔鬼出没的世界》,批判伪科学,尤其是通灵术、特异功能等,提倡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虽写于二十多年前,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这本书,我大概刚参加工作不久,好像是1998年左右就从现在可能已经没人听说过的,席殊好书俱乐部以邮购的方式淘回来读过。

《接触》是卡尔·萨根创作的唯一一部科幻小说,1985年正式出版,在卡尔·萨根去世后的1998年获得了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雨果奖”。

《接触》创作于冷战时期的作品,卡尔•萨根凭借扎实的物理学、天文学知识以及极具远瞻性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亚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记》相媲美。

小说讲了一个与宇宙文明直接对话的故事,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取名为“大消息”、“大机器”和“大星系”。

人类收到来自外星的信号,就是大消息,破译之后发现是一段希特勒的影像,进而发现信息是一本巨大的说明书,目的是用来制造一台机器。经过国际性大辩论,人类开始合作制造机器,机器造成后,原来是一艘航天器,这就是大机器。5个地球人被选中登上航天器,在银河系漫游一圈后来到银河中心,与代表外星文明的全息影像进行对话,然后返回地球,发现时间只过去了二十几分钟。银河系就是大星系。

由于未能带回证据,地球人认为5个宇航员在撒谎,宣布大机器运行失败。主人公继续从事实验,发现外星人信号还有一组编码,原来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序列,最后形成了一个图像:在由0构成的背景上,1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原来,这是造物主的一个数字签名,宇宙中的未知远远超出人类想象。

小说借着主人公和宗教领袖及其它人员对话,讨论了宗教、文明、科学等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接触》的中文版2008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之后一直没有再版,现在已经绝版了,在网上已经被卖到了200多元的高价,我最近一直想有机会找来读读,但看着这个价格,还是等再版时再说吧。

杨照的《诗的(续篇)》,延续了上篇(发表在《读库1605》)对现代诗歌的感悟,继续跟大家探讨现代诗歌的演进。现代诗是极度个人、极度孤独的心理价值下的产物,诗人寻找那独特的激情,同时寻找表现那激情的独特形式。

摄影师吴钢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儿子,《生活在四合院》展现了他们一家人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北京居所的变迁,从栖凤楼胡同到马家庙的四合院再到和平里的单元楼房。吴钢在文中摘引大量吴祖光日记和新凤霞回忆录等一手资料,配以吴家的日常影像照片,以平实的文字,轻描淡写地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北京生活图景。

贾珺的《洛中小圃独乐吟》同样也是讲府邸,但讲的是宋朝司马光在洛阳的独乐园。

独乐园是司马光在洛阳做地方官时兴建的一所宅园,规模不大,连同住宅也只有20亩。园林主要有七景,分别向司马光的七个文化偶像致敬,他们分别是:董仲舒、严光、韩康、陶渊明、杜牧、王徽之、白居易。独乐园被视为文臣造园的最高典范,后世不断有诗文、绘画对之进行追忆描绘。

所谓“独乐”,出自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梁惠王曾问孟子,“独乐”相比“与众人乐”,“孰乐?”但司马光的意思跟梁惠王不一样,梁惠王所谓的“乐”是一种享乐,而司马光的“独乐”,就像小鸟找到一根树枝栖息、鼹鼠在河边喝饱一肚子水,是一种简单而满足的平常快乐。他还做了一个假设,也许有人会责问他为什么有了快乐而自己独占,不与他人分享,他的回答则是因为这种快乐非常浅薄鄙陋,无人感兴趣,所以不敢勉强他人,如果真有人愿意同乐,他一定会叩拜献上。

对司马光的了解更多局限于他和王安石之间因变法引发的政治斗争,以及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但司马光死后的谥号的“文正”,想必他的忠君爱民、端庄守礼、勤于治学是十分得到认可的。

舒泥的《我的鄂温克朋友》与肖诗白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讲的都是深入中国北方的鄂温克自治旗。我生在东北、长在东北,这么多年来去过草原,走过原始森林,也见过荒漠与戈壁,但读到这样的文字还是让我对荒野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时代在改变,荒野也在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那里,融入那里,那里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广受好评的热播美剧《冰与火之歌》,虽然我早已屯了高清版的全集,也收藏排版精美的原著《冰与火之歌》的电子书,但一直都没有开始读和看。而程一祥的《凭什么是神作?》基于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路径,透视了剧中复杂且神秘的人物关系,并绘制了社交网络图,让人大开眼界,更对我将来阅读原著和观看美剧提供了帮助。

马伯庸老师的《星座照耀中国》的标题涉嫌“抄袭”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主要讲述了“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史。

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我大多都读过,像《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等都读过,去年与驰骋合著的《四海鲸骑》也在今年的阅读计划里,但没想到能在《读库》读到马伯庸老师的历史文化作品。

在社交场合,十二星座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话题,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套占星术第一次进入中国人视野的时间。马伯庸从古代巴比伦开始梳理,希腊诸神被佛教吸纳,北传进入中原,时间已到隋朝初年,十二星座开始在中国逐渐扩散。

文中有些段子相当逗,比如辽金时期一个工匠,把天秤座的图标画成一杆中国秤,还挂着秤砣。更绝的是,他把摩羯座的图标画成一座墓碑,估计是把“羯”这个字听成了“碣”(圆顶的石碑,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金瓶梅》里“李瓶儿”这个名字的来历,原来跟“水瓶座”有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读库1801》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