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辑的《读库》除了例行的从1700到1706的介绍外,开篇是读库DK-12读者年会的实录。这一次的读者年会可能是又改到小场地(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的缘故,加上下手有点慢,没能抢到门票去现场参加。不过读着分享的文字实录收获同样挺多。
其实从创刊号一直追到现在,我也算是《读库》的忠实粉丝了。白岩松在读者年会上说,《读库1705》上的一篇《未来的人会是怎样》的文章没能看下去,而且我正相反,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读库》了,当然之前的也同样喜欢。
近几年的《读库》里面开始有一些相对非常专业的文章,有法律方面的,有建筑方面的,有医学、还有数学。
《读库1701》里面的《无穷大平话》,涉及到很专业的数学知识,但作者写的极好。写数学,自然会有公式、图表,但作者写的就算是不懂数学的人,硬着头皮读下去也可以看懂,而且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据老六介绍,这篇文字的作者贾老师已年逾七旬,本是大学老师,去年夏天跟家人度假,别人享受着阳光沙滩,他就写文章解闷,于是便有了一这篇《无穷大平话》。据说另一篇《黎曼假设平话》也已经完稿,正在变成铅字的路上,期待中。
《读库1704》里面的《巴斯德的故事》,《读库1706》里面的《知与名的奔突》,介绍了医学界知名的巴斯德和科赫的故事,他们的医学成就我们可能说不出所以然,但他们在感觉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遵守、验证过程,真的值得当下中国浮躁的学术界学习,而且其它行业难道不同样应该如此吗!
至于《读库1705》里面的《未来的人会是怎样》是蒂姆·厄班的最新作品,由谢熊猫君翻译。作者蒂姆·厄班应该算是埃隆·马斯克的超级粉丝,曾写过多篇关于埃隆·马斯克的文章,比如《特斯拉如何改变世界》、《SpaceX如何移民火星》等,认为特斯拉和SpaceX想要重新定义未来的人类会做什么。这篇新作探讨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他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
有时候参加活动或向陌生人自我介绍时,我喜欢开玩笑说,自己是“半个”法律人。当然说“半个”可能不太恰当,虽然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至少在薪酬上一点没体现出来,但我也是较早一批经司法部审核颁证的公司律师。
这么说起来,我应该算是文科生,其实骨子里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个理科生。高中时学的理科,然后读的也是电力专业的中专院校,参加工作后接触的不是数字电路,电机学就是继电保护,后来开始学习热能动力工程,还自学了多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想想现在成了一名律师,开了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号,写的文字还曾有很多变成了铅字,忽然觉得好像有些荒诞。
现在平日读的书,可能社科类的居多,但像《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柔软的宇宙:相对论外传》、《丈量宇宙》、《复杂》这类科普著作其实也一直是我喜欢的,而汪洁老师的新书《亿万年的孤独 : 地外文明探寻史话》也是我计划近期阅读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过早的分文理是否真的合适,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其实文科理科并不一定要区分的那么清晰。白岩松说,就一个个体来说,好文科人一定有理科的某种思维,好理科人一定有文科的某些爱好。我觉得说的挺对,像批判性思维,文科生需要有,更是理科生的必备。但当下的中国,好像不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不教,可能是生怕养成这样的思维吧。
说到批判性思维,让我想到老六在读者年会上的说的一段话。当然,这段话其实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不过我还是想摘录下来:
胡适说,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不可能由一群奴才建造起来。郑渊洁老师也说过,我们对一个孩子的最高评价是这个孩子很乖,但是我们会说一个民族很听话吗?如果这个民族都由乖孩子组成,不就是一个只知道听话、顺从的民族吗?
我们也老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即,但如果身边的每个人都不认认真真地把手头上的事情干好,并且干的漂亮,却整天饱食终日夸夸其谈,一部分人在算计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在欺压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在绑架另一部分人,这样下去,只能沦为人类文明的寄生者。
近年来,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字,多数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结合相关内容随手码的文字,偶尔会有人说,喜欢读书真是个好习惯,偶尔也会有人觉得这是在显摆。
这一来呢,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喜欢码的,其它类型的文字,因为你懂的的原因,不适合写,写了也没办法发布出来。
这二来呢,其实这读书呢,完全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攀比,只是一种私人化的喜好。
在这个时代,不读书完全能够活得很好;甚至说,在当下的中国,其实不读书才能够活的更好。
像我前段时间读完的,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书中对自由民主的讨论,让我思考当下中国的现实,而这种思考其实是有违当下的大环境的。其实呢,对不读书的人来说,不存在必须读书的理由;对于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更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当然,读书还是有助于我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人,感知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