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日简史》有感(下)

下面继续分享,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今日简史》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

前面讨论的是当今世界某些最重要的问题和思考,如果觉得这一切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让人难以思辨,那正像赫拉利在这一部分说的,你的感觉一点儿也没错。没人能够全面思考这一切。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自由主义对“理性人”赋予无比的信任,认为个人是独立的理性能动者。民主的基础,就是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市场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相信自由主义的教师也会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然而,赫拉利认为,对“理性人”如此信任是错误的。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大多数人类决策基于情绪反应和思维捷径,而非理性分析。

如果问你对拉链有多少了解,很多人肯定会自信满满——毕竟每天都在使用拉链,哪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但当人们被问到拉链的工作原理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什么也说不上来。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错觉”——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但其实只是把别人大脑里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人类对群体知识的依赖,让我们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无论是发明工具、解决冲突、治愈疾病,都需要群体思考。

但如此一来,想要独立思考就变得更难了。想象一下,如果朋友圈里所有人一致认为某件事情是对的,即便你觉得有些不对劲,你多半也会附和大家。因为我们总是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还有不少人喜欢高谈阔论国际经济形势,自己却对经济学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经济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只要把从别人那里收集到的知识复述一遍,貌似就成了自己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人类很少能认清自己的无知。而且,比起批评和负面意见,人类一直更喜欢正面反馈。比如,和思想观念相近的人交朋友,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媒体。特朗普就公开表示,自己只喜欢看亲近共和党的福克斯新闻频道;对于CNN、《纽约时报》等反对自己的媒体统统称为“假新闻”。

但越是喜欢正面反馈,人们的原有信念就越会被加强;越是屏蔽负面意见,就越难深度思考和改变,真相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不仅如此,真相本身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我们之前讨论过: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道德责任感,对什么是“正义”也有明确的判断。比如,你抢了我的食物,我的家人今晚不得不饿肚子,你的行为就是不正义的。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因果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非黑即白的情况已经不多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己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不是你直接去“施于人”,而是间接地“施于人”,那又该怎么算呢?

赫拉利指出,现在是一个全新而骇人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谎言和虚假。相关例子简单唾手可得。

2014年2月,一批没有佩戴任何标志的武装人员入侵克里米亚。俄罗斯政府一再否认这些武装人员属于俄罗斯,说他们是“自卫团队”,只是去军用品店买了看起来像俄军的装备而已。

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理由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英国殖民的依据是:澳大利亚是一块“无主之地”,这等于把澳大利亚5万年原住民的历史一笔勾销。

国家之间是这样,宗教更是如此——甚至,赫拉利把宗教和假新闻之间划上了等号。

赫拉利在书里写道:如果有1000个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一个月,这是假新闻。如果有10亿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1000年,这就成了宗教;而且教徒还会警告其他所有人不准说这是假新闻,否则就是伤害了宗教感情。

但赫拉利同时也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后真相物种”:他们为了解释那些自己不理解的自然现象,编造出了很多故事和传说;而创造故事、相信虚拟故事正是人类能够称霸地球的原因——人类通过传播故事而获得盟友,无论对方是谁,只要有相同的思想和信念,你们就能携手合作。

总结来说,赫拉利强调的是:在这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时代,道德、真相、正义早已经没有绝对答案。但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要尽其所能去追求更接近真相的答案——至少,我们可以拒绝被欺骗和操控,比别人更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个困惑的年代,旧的故事崩塌,新的故事还无以为继,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赫拉利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因为没人知道2050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景象。

人类如何谋生?

军队和政府如何运作?

两性关系会是怎样?

是否会有人利用人机结合或生物技术延长寿命?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于是,赫拉利谈到了教育,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信息,而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在过去几十年中都只经历过一种教育模式,就是连续性、分层制的应试教育,每个人都是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能还有硕士和博士。

过去的人都是在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只有两个,大学前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后是为了学一门专业。这一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可能更加注重考试。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用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集中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基本上可以适用于他的后半生。但是,赫拉利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正在过时。

就像在前面第一部分说的那样,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面积地取代人的工作,但是这种取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驾驶领域获得突破,取代大部分司机;又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编程领域取得突破,取代大部分程序员;再过十年,可能被取代的是医生或者律师。

也就是说,过去那种把学习时段和工作时段截然分开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可能大多数人在将来面对的是不断地被取代、不断地再学习的局面。

赫拉利在书里就说,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框架,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可能二十岁走出学校,工作十年,三十岁时再进入学校学习,如此反复,这就是不连续的人生。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赫拉利进一步指出,现在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分段式人生下的教育模式,没有性质上的区别,而这种未来的、不连续性的、终身学习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怎么建设和展开,还没有人知道,而且只有少数的人和公司在尝试。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再是集中式学习,而是分段式的终身学习。

这就是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面临的教育难题。而应对这个难题,赫拉利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人类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呢?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

批判性思考

沟通

合作

创意

这意味着,学校不应该教太多的工作技能,而应该是通用的生活技能。但可能有人觉得,只有掌握了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才算学到了东西,这些不实用的东西算什么?但赫拉利告诉我们,别急着“务实”,先“务虚”,你才知道该怎样更好地“务实”。

关于这一点,美国资深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认为,现代课堂上教授的大部分内容,从重力理论到进化论,再到音乐理论,没有一个100%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未来教育不是教知识、教信息、教技能,因为你学到的不一定正确,而且还可能随时被淘汰。真正的未来教育,是要让孩子们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赫拉利一直在探讨人类讲虚构故事、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正是因为这项独特的能力,让人类站上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在《今日简史》中,赫拉利对“讲故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故事到底能赋予人生怎样的意义?

谈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人类会用各种版本的故事来做答案,比如宗教故事、神话故事,甚至是童话故事。

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说清楚人类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在这世界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与身处的环境是什么关系?我存在的作用又是什么?

具体到故事的版本,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比如,有一类故事是关于永恒循环的,它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个循环,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角色,然后完美地扮演它。

这类故事的代表是动画片《狮子王》。小狮子辛巴想知道生命的意义,它的父亲木法沙告诉它,世界有一个“伟大的循环”:羚羊吃草,狮子吃羚羊,狮子死后又会分解成为草的养分。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每个动物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一切都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的。

但当父亲木法沙被叔叔刀疤谋害之后,辛巴以为是自己的过错,于是离开了狮子王国,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历经磨难之后,辛巴终于找回了自我,回到狮子王国,杀死刀疤,夺回王位,维护了草原的和平,让生命的循环得以延续。

还有一类故事是线性的,它有明确的开始,清晰的目标,以及一劳永逸的结局。

比如,在穆斯林的故事里,是真主安拉创造了世界,制定了各种法则。但有坏人背叛了安拉,所以穆斯林必须站出来维护安拉。到审判日的时候,好人可以上天堂,享受永恒的喜乐;坏人要下地狱,被永世折磨。

不同版本的故事还有很多。赫拉利认为,无论哪种故事, 只要能够满足两个条件,人类就愿意相信并认可它:

1.我在这个故事里至少要扮演某种角色;

2.这个故事至少要能延伸到超出我自己的视界。

但无论怎么选,人类还是逃脱不了故事的牢笼。不论哪种故事,都是被人类强行赋予意义的虚构故事。而在赫拉利看来,人生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个故事。实际上,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人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而是“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

人类一直在探索和寻找某个永恒的本质,只要自己能找到,人生就有了意义。这种本质有时候被称为上帝,有时被称为国家,有时被称为灵魂,有时被称为真实的自我,有时被称为真爱。但如果找不到它,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人类一直在探索和寻找某个永恒的本质,只要自己能找到,人生就有了意义。这种本质有时候被称为上帝,有时被称为国家,有时被称为灵魂,有时被称为真实的自我,有时被称为真爱。但如果找不到它,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在书中,赫拉利引用了佛教的说法, 描述了宇宙的三个基本现实: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会不断改变。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

3.诸漏皆苦: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

换句话说,这种永恒的本质并不存在,生命本来也没有意义,人类更不需要去创造意义。只要人类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不再依恋,停止追求,得到解脱。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能否找到人生的意义暂且不论,但痛苦却是绝对真实存在的。

而赫拉利认为,了解人生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那么,如何探索痛苦的本质呢?佛会说:“什么都不要做。”但问题是,我们的身体也许可以什么都不做,但精神却闲不下来。

赫拉利在书中承认,自己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为了找寻真相,他翻阅了大量书籍,研究了无数哲学著作,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接触了内观禅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冥想。在《今日简史》的最后一章,赫拉利差不多用了整个章节来描述冥想的重要性。对此我就不再过多介绍了。

看了上面的介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今日简史》写得不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但其实这本书和那两本不是一个类型的内容。这本《今日简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和想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

仅记于2018年08月19日22时45分。

读《今日简史》有感(上)

读《今日简史》有感(中)

感谢您阅读“荆棘鸟”,这是一个普通法律人对生活和工作的肤浅感悟与不成熟思考。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jlzxllawyer,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今日简史》有感(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