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
《青年梁左》记录了著名编剧、相声作家梁左求学北大、与姜昆合作编写相声以及创作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前后经历。
《青年梁左》是《二十年前,〈我爱我家〉》(刊载于《读库1306》)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郑猛是资深“家”迷。为写作本文,作者曾走访多人,根据数十位好友的叙述,整理编织了梁左的个人成长史,可算作《我爱我家》的前传与外传。
2001年5月19日,四十四岁的梁左在家中离世。2014年8月的《我爱我家》二十周年聚会上,英达曾感慨说:其实今天应该是怀念梁左的聚会,包括我在内,我们只是这个戏的参与者。这个戏其实是梁左的戏,我们都是帮忙的。
读罢本文,不难看出,《我爱我家》中举凡人物的设定、情节的构思、技巧的运用、台词的铺排,皆有本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系列群口相声,延续了相声的风格,以家庭为画板,描摹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
《特大新闻》、《小偷公司》、《海岛遇难》等等,梁左创作的这些相声,曾经脍炙人口,广受欢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后再没有听到类似的相声作品了。
但读这篇文章也让产生另一个想法。其实《我爱我家》也好,《虎口遐想》也好,都算是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最为津津乐道的作品。但我之前只记得英达、姜昆、杨立新、宋丹丹、蔡明等的表演,其实对创作这些作品的梁左没什么印象。
好吃的是菜,谁管厨子叫什么呢?这话虽然说的有点糙,但却是当下的事实。我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下的中国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当然,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多少也有些瑕疵。比如,作者为写这篇文章收集了很多资料,采访了很多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感觉文章有些不分简繁地罗列素材。
而且叙述的逻辑有些不清,像文中有一段:“中文系有一个社团叫五四文学社,梁左是小说组的成员。刘震云也在小说组,不过他是七八级的,比七七级晚半年入学。”
单看这段是没毛病的,但前后一联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写到了刘震云,他和上下文没什么联系,可能是作者考虑他现在比较知名吧。
《与溥仪皇帝在一起的五年》选自俄罗斯汉学家康斯坦丁诺夫编译的《中国末代皇帝在苏联》,作者佩尔米亚科夫是溥仪1945年12月到1950年8月在苏联期间的陪同翻译和俄语老师。
他与溥仪五年朝夕相处,对后者“三上三下”的悲剧性命运、思想脉搏、情感律动、心理细节、生活琐事有着相当的了解。这篇文章也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历史事件与个人回忆在文中互相交织,为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趣味。
《靖康之变的小人物》记叙了几位在靖康之变中极少被人关注的史料中的小人物,他们虽出身卑微,但依然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有限的能力,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文章的另一侧重点在于描写北宋藩国高丽与中原的军政外交关系。靖康之变前后,高丽迫于复杂的形势,本着其独特的小国寡民心态,同时与宋、辽、金三个政权展开了密切的互动,亲眼见证并积极参与到这一历史事件中,这是以往历史著作中极少涉及的内容。
读这篇文章也让我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杨奎松著的《“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杨奎松先生的这本书,主要记述了1949年前后,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有问题的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很普通,经历坎坷而复杂。作者通过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近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抗拒长大的猫咪》一文以奥黛丽·赫本参演《蒂梵尼早餐》的始末为线索,着重描写了影片中关于小黑裙的逸闻趣事,文中展示了大量剧照和设计手稿。
《浮生》(续)的文字一如前作一样优美简洁,故事性强,作者深入刻画了多位人物的人生故事,带有纪实小说的特性。
《浮生》刊载于《读库1505》。
《关于费米悖论的想象》属科普文章,在大量数据与多位科学家观点的支撑下,深入分析了地外智能生命存在与否的问题。文章不仅阐释了“费米悖论”这一科学名词,更在此基础上陈述了朴素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