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赏析 -为文当尽己责

为文当尽己责

——《文化苦旅》赏析

刘宏英

本来我很喜欢读散文,因为在诸多文学题材中,散文篇幅较小而且比较精美,阅读时也有较多的自由和享受。可惜热衷散文的我竟在十多年前与《文化苦旅》擦肩而过。究其原因竟是我个人望风捕影的偏见和对书名的“以貌取人”。因为当时风传一些有关余秋雨先生负面传闻,加之我只看书名,认为“文化”和“旅行”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这位上海先生却硬生生地加了一个“苦”字,分明就是做做和矫情嘛!想想当时的我真是太浅薄太“聪明”了,我竟从别人的口中和书名臆想判断当时轰动文坛的作品价值……所以我特别感谢刘春霞的推荐,让我有机会触摸大师的灵魂。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应该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大散文集,可以说是字字千钧,篇篇厚重。我读第一篇散文时就有肃然起敬、醍醐灌顶之感。余秋雨先生如一位睿智清醒的哲人,站在穿越时空的高度上,跋涉于大自然的山岳、江河、废墟、城镇、宫殿、庙宇之间,悼古问今,饱受灵魂的苦涩与熬煎:民生之艰辛苦痛,文化痕迹的淹没荒芜,高贵灵魂饱受摧残迫害 …… 作家如果没有高尚温暖的灵魂,如果没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又何必“杞人忧天”地“令人讨厌”?又何苦写出如此悲悯苍生、杜鹃泣血的文字?

李敖曾经断言“中国没有知识分子了”,没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之前,我确实很自以为是地认为很多文人历经焚书坑儒、文革等一系列的洗劫之后,已经担不起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了。这些所谓的文人大多流于趋炎附势、歌功颂德、软弱无骨之属;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呼唤人生的真善美、呼唤人性的回归时,似乎又有点力不从心之嫌。真正能寻根溯源,震耳发聩的醒世之作实在难得一见,大概是“乱世出英雄”吧,太平年代除了小资调调,还能写什么呢?

余秋雨先生以他沉重的脚步,苍凉的声音掀起生态文化的浪潮,积极呼吁整个人类社会重新定位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尊重保护古圣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爱惜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之根源——江河大地。余光中这样评价的:“比梁实秋、钱钟书晚了30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理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纵横古今中外,捭阖历史几千年的时空,因为苦涩的思考与艰辛的探索而发人深省,因敬天畏人的悲悯之心而具有熠熠生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我把余秋雨先生的思想精华简洁地概括为其文中一副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们真正应该顶礼膜拜的是生我养我的江河土地,以及江河大地之上主动承担起造福后代责任的古圣先贤;我们探访求问的真道也应该是敬畏自然,造福人类的生存大道。“文人因责任而显得高尚,责任因文人而显得厚重”,余秋雨先生无愧于一个真正的文人。文人当做文化之事,既“为文以教化”,用古人的话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文化苦旅》赏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