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止庵这本书和《万历十五年》很像。
很多人鄙夷《明朝那些事儿》,其实这本书看起来很戏谑,但是质量比起《万历十五年》来更具有科普性质,是真正做到了明史推广的,毛佩琦就十分推崇。对《万历十五年》的争议不是历史观点的争论(《明朝那些事儿》里涉及到观点之争),而是假装是学术论文的伪学术论文。
第一,历史有3+N种。第一历史是客观发生过的历史,包括所有细节。第二历史是各种史料(包括记载、墓志铭、地方志、文集、文物等),并通过这些史料试图还原第一历史的过程,所以第二历史在理论上可以无限趋近于第一历史,但永远不能达到第一历史。第三历史是在第二历史上的建构过程,里面会加上作者对历史的建构,比如《史记》,严格说来《史记》不能算作史料,但因为先秦史史料太过缺乏,我们才会让《史记》成为先秦史史料。而不断的建构形成了3+N。
第二,《三国演义》和《史记》,都属于第三历史或者第3+N种历史。但它们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们本身是历史而不是文本。这句话可能比较拗口,所以我们就拿《万历十五年》来看,这本书是黄仁宇对这段历史的建构,但建构还不能构成历史,只有当这种建构被普及并且影响到了其它思想时,它才会成为历史。即便如此,我们研究的也是这本书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是如何影响其它想法的,研究的也并不像第二历史那样是关于第一历史的。换言之,第三历史是用来研究第二历史的,第二历史是用来研究第一历史的。
《万历十五年》的传播,本质上是一个还未成为第3+N种历史的文本在试图影响人们对第一历史的认知,这是一种扰乱,当然这种扰乱势必在很多年后也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成为第3+N种历史,但是每多一个扰乱,就会多数倍的复杂,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