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嘉靖皇帝即位时,明朝快离亡国不远了。
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孝宗皇帝弘治是一个圣君,而武宗皇帝正德则是一个昏君,因此嘉靖即位时,面对的弊政都是正德搞出来的。
但当我们翻一下《明孝宗实录》也好、看一下弘治遗诏也好,都能发现孝宗弘治时期枉法司、纵百官、废武备、重民困等弊端多大四十多处,和正德帝遗诏里提及的弊端数是一样的。
事实上,当嘉靖即位时,摆在他面前的危机是从明太宗(即永乐,后被嘉靖改为「成祖」)之后产生的,除了明太祖和明太宗的锐意进取外,其他君主都是守成之君,守成、守成,守着守着就因为不能因势利导而最终冗杂不堪。嘉靖即位后就有人上疏:「太祖高皇帝酌百王而立法,后世无不渐逝其旧,全赖中兴之君整顿修复之。」
都有哪些危机呢?
除开大家都能猜到的贪赃枉法、土地兼并、冗员不掉、外戚宗室,这里说一说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到嘉靖时期,已经是作弊频发、考题陈旧,当时就有「不必有融会贯通之功、不必有探讨进求之力,但诵坊肆所刻软熟腐烂数千余言,习为稀仿佛靡对偶之语」的说法,导致了科举上来的人素质全面下降。而此时又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朝堂被没有实际政治才能的翰林出身者把持,确实是朝廷的僵化。
有人说:「士心日偷,风俗大坏,穷经者失其旨,信师者谬其说,诚所谓侮圣人之言者有矣。」
说这句话的人,叫做张璁。作为屡次落地的张璁,他深刻感受到了科举的危害性。而在传统史书中,他的评价并不高,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和嘉靖牢牢绑定在一块的,是反对杨廷和的「投机者」。
可是名声不好怕什么?张璁说:「夫阿意从人者,人反以为通,而众好焉;守正奉法者,人反以为贼,而众恶焉。」
这句话什么意思?看看新闻就知道。
于是,嘉靖三年,在大礼议结束的时候,下诏:「今彝伦攸叙,大礼告成。……凡旧章未复,弊政未除,人才未用,民生未安,边备未饬,军储未充,一切有裨于政理、有利于军民者,其一一条具奏闻,朕将举而行之。」
从此嘉靖「锐志中兴,以明圣述作为己任」,并作诗:「予承祖宗绪,志欲宣重光。」
以科举制度为例,嘉靖朝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在张璁改革的这几年里涌现的。
然而,张璁死后,人亡政息,「归而后公相者,经济万不如公,去公六十七年,始人扼腕而思公矣」。
「孚敬(张璁)殁,未几,子孙多假贷于人以食。」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