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在学术界,《仪礼》《周礼》和《礼记》已成为绝学近千年了,韩愈就说过「余尝苦《仪礼》难读」的话。那么礼是怎么来的呢?
戴庞海老师在《先秦冠礼研究》里给出了一种说法。
首先他引用郑玄的结论,认为「禮」(「礼」的繁体字)起源于「醴」,是通过祭品而演变过来的。而后郭沫若在这个观点上进行发射,提出「禮」是在一个器皿里盛放两串玉而得名。无论哪一种解释,其实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物质财富的需求,那么礼是怎么来的呢?
历代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看法,综合目前的情况,大致有祭祀仪式说、人情说、风俗说、原始礼仪说、交往活动说等几种,戴老师认为礼应该是起源于祭祀仪式,他认为礼的诞生和社会生存及原始血缘氏族的传承有关。
因为原始社会早期的性关系是杂乱无序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化出了两性集团和亲子集团,再接着就演变成了族外婚制度,即本氏族的男女必须选择族外的配偶,以保证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劳动力。
而最早的族外婚依旧是群婚制,这种情况下无法避免血亲意义上的乱伦,亦即变成另一种情况的内婚制。从而在若干代之后导致智力和体力上的双重退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始社会开始出现区别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标志。
这就是冠礼的原型。
而在冠礼的基础上,则逐渐产生了具有宗族等级意义的一整套礼法制度。
此外,在《礼记》里,冠者只拜母亲不拜父亲的记载也始终困惑着历代的经学大师,直到近现代才被确认,这是因为冠礼起源于母系社会,自然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了。——而这一点也佐证了礼的起源。
礼也分别在唐代和元代传至日本和韩国,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儒家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