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one
马尔科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畅销书作家,但畅销并不能说明一个作家的成就,能只说明他书中的问题是这个时代人们都渴望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是感情最贴近现代人的需要。书的全名叫做《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也不说明它是一本“成功学”的书。
在我看来一本在社会调查茶基础上所做的案例分析,不是教你如何获得成功,而是分析所谓天才,何以谓之。
1 天才是如何成为天才的?
作者举例了比尔乔伊、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他们本身斌故事因为智商过人,而是首先有了合适的机遇,比尔盖茨的那个年代,编程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为人所注意的一个东西,他注意到了,并且有机会去学习和练习。其次他们本身的比较聪明,也就是作者所谓的越过了“智力门槛”。最后他们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学习的越多,掌握的程度越高。也就是作者提出的“10000法则”。甲壳虫乐队在汉堡的时候每天演出八小时,在出名之前获得了比其他乐队也许一辈子演出的次数都要多。这样说来,天才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人们往往看到了天才的成就,而忽视了天才的付出。
“智力与成就”之间的关联并没有那么大。“目前所有有关成功人士的历史都说明,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历史恰恰说明,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眷顾的人们总能努力工作,并胜任使命,与机遇相伴的人,总是获得非常的成就。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独特的成长环境促成的结果。”
2 10000小时法则真的会让人成功吗?
不会,只是让你在某一领域比别人更精通和更熟练,这也是一种优势。只会让你更接近目标。永远也不要指望付出多少回报多少,每天学习十小时,但是总把不明白的画一条横线做标记,暗示自己这个我不会,但有多少人会回头再去仔细解决这些标注出来的问题。这个习惯会导致重复学习,也就是贴近人性避难就轻的心里,也是一种逃避心理。这样的学习和练习是没有效率的。还有关于“实践智力”,没有单凭理论就可横扫社会的人,实践智力是一种“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一种应用能力。这并不比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要小。
3 教育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者提出了中产阶级和低收入家庭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解构组织中应付自如。他们学会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门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产阶级的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
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做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做孩子自己的事情。家庭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
4 案例分析
作者在书中深入分析了几个案例,其中一个是大韩航空的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绕过了我们平时只看事物发展表层就去得出结论的逻辑,而是在韩国文化的背景中为一系列错误发生寻找源头。飞机失事并不是简单的操作失误,或是坏天气导致,而是一系列小错误的累计,最终酿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在这其中作者引用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指数”三个概念。对飞机失事中文化背景做了突破性的分析,大韩航空公司也因为从这个点出发整改,才得以彻底扭转在业内的形象,在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重新树立了口碑。
还有两个极好的社会学案例分析,一个是稻田文明与数学的关系,一个是“荣誉文化”产生的背景。这里不再赘述。
5 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法则
普通人的并不见得人人都有那么好的机遇和能力去做天才,一个时代也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去成就如此多的天才。再宏伟的问题都要回到普通人身上,具有广泛意义的实践身上。普通人在自己能做到的情况下,有技巧的去靠近“10000小时法则”,绝大多数人都是越过了“智力门槛”的,需要多加练习自己的“实践智力”,傻子并不多,而天才也屈指可数。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去寻找更多的机遇,靠近自己的目标,前提是你得有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努力实现梦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