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养伤的两个多月里,除却工作外,还从朋友手中东拼西借来了一些闲书,类型颇为杂乱。刚刚结束一本《百年斯文》的阅读,随手写写心得。按照作者汪修荣自己的话说就是,“纯粹是编辑之余的不务正业”。二十余万字分章记述了二十余位民国大学者们的研究、教学、生活与爱情的诸多往事。这本书可以当作睡前故事来读,或者作为非文科生挑选国学史学专著的参考。总体来说,这本书传递了几个信息:
01
过去的文人一去不复返了
写下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曾理直气壮地向已为人妻的林徽因展开爱情的狂轰滥炸,并对导师梁启超的批评熟视无睹。
最后以诗般的文字回复:“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当今偷情者数不胜数,可是大张旗鼓凭才气来偷来抢的,早随云中之鹤踪迹难觅了。
再有一事,林徽因向丈夫梁思成倾诉金霖岳对自己的爱慕,梁思考一夜告诉林,她是自由的,自己虽在文学艺术上胜金,但哲学思辨不及人,若是林选择金,那就祝他们幸福。
最后夫妇二人相拥而泣,终生不渝。不敢想象今日之夫妻孰敢有此般坦诚与冷静,读完实在令人佩服。
02
懂得越多越藏着掖着
据说陈寅恪精通二十余种语言,包括已经死亡了的。除了常见的英、法、德、意、日、希腊文,还有蒙、藏、满、西夏、突厥、波斯、梵、巴利……不知道精通这么多种语言是一种什么体验,但是陈寅恪似乎并不以为意。学校让教工填表“懂何种语言”时,陈也仅填了“德语”二字。
他学历史语言就不为和活着的人交流。
他的乐趣在于借助典籍碑文实现时空穿梭,作为“活着的古人”擎着中华文化的火把踽踽独行。
03
可以没学位,不能没学问
还是陈寅恪,留学欧美十余年,却没有取得什么文凭。据说陈“读书不在取得文凭学位,知某大学有可以学习者,则往学焉,学成则又他往”。
另一个例子则是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却执教过中国顶级学府北大。虽然其入职升职比有文凭的同事艰难许多,也曾被科班出身的学者轻视,但是这位小说家也算是自学成才。不过,沈本人多少也因此有些敏感和自卑。
04
有底气而后有脾气
国学大家刘文典早年留学日本,后学成归国。七七事变后日本人请他出来做伪事,刘拒不答应,日本人气急败坏闯入刘家。翻译官斥责:“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日语作答?”刘正色道:“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
05
留洋学位的通胀
民国时候留洋的都是万里挑一,学问也是货真价实。比如刘半农在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答辩就持续了七个小时,仪式结束后精疲力竭几乎被人扶着走了出去。胡适在哥伦比亚的博士学位也是导师得知胡适在中国早已大名鼎鼎之后才颁给他的。
06
圈层起点还是很重要
这些大家很多人出生书香门第、商贾、官宦人家。后来留洋归国凭借名声经朋友介绍引进高校执教。他们起点甚高,结交的圈层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怎么说呢,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吧。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HeartSaying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