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徐栖:今天#朋友的话#栏目又迎来了朋友投稿,许久没有朋友拜访的我和小蚁已经快被意外的惊喜(和不用更新读书笔记的快乐)冲昏了头脑哈哈哈…这周的更新来自我的朋友阿斯巴甜,她读书很多很杂,不管书还是电影她都有非常之独特的切入角度,我常常能收到启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她。
▼文 | 阿斯巴甜
因为要准备读书会,所以堂而皇之的用上班时间翻书的心情喜悦到无法形容。
再读《乡土中国》,已是8年后。当年,不会读书,不会做笔记,读完了也不会思考。
今天上午,认真读了第一章,乡土本色。半小时读完了的小篇目,却让我悲伤了一整个上午。但更多的是收获,解答了最近非常困惑我也困扰到徐栖的问题。
什么是朋友,怎么对一个人好。
那何为朋,何为友。郭德纲老师说,如果敞开了讲能讲一天。
学科特点培养我,万事先下定义。概念清晰了,才能讨论问题。生活经历告诉我,只要相处的舒服,能聊得来,就多交往,笑点不一样,就别往来。
所以,朋友,就是同路人。
在人生路上,相互陪伴,相互鼓励,相互喝彩,相互同情并相互讲烂笑话。
记得曾经写过一篇专业论文,在一次评奖答辩会上,老师就这个论文反复进行提问。我当时觉得,都符合要件,怎么就不构成犯罪。老师最后告诉我,你们初学者,很容易非黑即白。
这句话,我当时很不服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是我的错。世界上,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故事。
所以,对于朋友,没有什么她是或者不是,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她是无私还是贪图。能成为朋友的,一定是所有的情感夹杂。并不能明确区分我们成为朋友的原因。
那怎么才能对一个人好呢。
首先我们得说怎么才是“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还是心存善念。于我,应该是肯为朋友牺牲个人利益的。这是我判断与别人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再说,我们是不是得对所有人都这么好,如果按照基本道德标准,我想是可以的。活成较高道德标准的人虽要付出,但努努力还是可以达到。但如果要按照自己的定义去理解,我当然不可能为所有人都牺牲自己的利益,那自然是不可能对所有人都好。于是,笑点不一样的人,我会刻意慢慢疏离,那我只对相处舒服聊得来的人好,这一部分人,我称之为,朋友。
那我只对朋友好。肯为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而让他们开心。
其次,想说说,怎么才是对朋友好,也是为什么朋友间可以有不计回报的付出。
《乡土中国》的一个思路,提示了我。对于我们城里长大的孩子,是没有乡的,更不依附于土。所以,我们没有从小就熟悉的,得以信赖的固定集体。于是,“朋友”,就是我们自己建设起来的礼俗社会。在自己朋友圈里,去无条件的信任和付出。只是在建立这个圈子的时候大家方法不一,条件不一罢了。
如果,朋友圈按照礼俗社会去理解,就很容易得到如何对朋友好。我也经常和非独生子女的人争论,我们独生子女为什么不孤独,从而告诉他们我为什么不生二胎。因为,我们建立的朋友圈子,可以满足我们对乡、对土的依赖和眷恋,可以满足我们的情绪发泄和情感寄托。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对于朋友的反馈,更像是对家人。这是非独生子女所理解不了的一种情感。而我们在自己建立的只有朋友的礼俗社会里,自由的抒发情感、宣泄情绪,就像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一样。
费先生在书中提到“孝是什么东西?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任何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是的,朋友相处也如是,“心安”即可。但如何才能心安。我想里面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也因人而异。只是,“心安”不再是结果,而且处理关系和事情的前提。面对问题时需要想:我需要问心无愧,所以我要这样做。
想明白了这件事,我又开始想:以前,我并不是一个追求万事都需要理由支撑的人。可能和徐栖在一起久了,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明了。但,就生活快乐程度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