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二战后日本的家族制度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上周我们说到20世纪日本的家庭主妇,发现主妇其实是日本(或者这个范围也可以扩大到其他一些国家)近代化过程的产物,其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如今被称为团块世代的,曾经积极参与过学生(或社会)运动的一代日本人也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主妇率最高的一代人。今天我们跳出“家庭中的女性”这个话题,开始关注近代(尤其是战后)日本家庭中的孩子,以及日本的家族制度等问题。

▼文 | 小蚁

3.二胎革命(二人っこ革命)
如今世间普遍认为二战之后日本家庭的孩子是娇生惯养的,是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没有任何不自由的一代人。然而这一代孩子却始终有一种无处可逃的,被包裹起来的窒息感。

从日本90年代初发布的人口出生率来看,(至少)从1990年开始日本人口的出生率开始逐渐低迷。正常的出生情况应该达到平均每位女性生产2.1个小孩(因为要照顾到养育孩子过程中有孩子因意外去世的情况),但是9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生产人数仅有1.5人。人口出生率的低迷引起了日本政府和媒体的骚动。

从数据上来看,虽然二战之后日本人口出生率基本一直呈下滑的状态,但可以看出其中有两个阶段人口出生率下滑的速率是偏快的。首先战后47年~49年期间,因为战争刚刚结束,男人们刚从战场上归来,所以形成了日本战后的第一个生育高峰,这一代人被称为“团块世代”。团块世代的出生持续到49年,其后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便急转直下,仅仅8年的时间人口出生率便触及谷底,我们将之称为“第一次低谷”。在“第一次低谷”之后,人口出生率相对稳定,到了7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率开始再次下降,我们将之称为“第二次低谷”。因此,我们可以将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低下现象分为第一次低谷、安定期和第二次低谷三个阶段。

通过汤泽雍彦在《图说现代日本家族问题》一书中整理出的图表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家族中生育2位小孩的家庭占整体家庭数量的50%左右,或许我们可以将“出生率第一次低谷”改称为“二胎革命”。但是需要表明的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少子化”,所谓“少子化”是指产子数为0的女性显著增加的现象,然而“二胎革命”时期的状况却并非如此。(所以这里说的“二胎革命”并不是像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从“独生子政策”到“二胎政策”的过渡,而是一种战后日本近半数的家庭选择生育2~3位小孩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关于“孩子的价值”的相关观念的转变。稍用一些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话,农业社会中孩子是“生产资料”(生産財),到了工薪阶层社会中孩子便是“消费资料”(消費財),更直白一些,“生产资料”会产生价值而“消费资料”只会消耗价值。即农业社会中生育的小孩,只需要养育几年便可以成长为可以帮助家中农业的劳动力,但城市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即使养育十几年仍然不会帮助到家长的事业。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残酷,因为似乎将小孩子当作一种物品或者免费劳动力来使用,感觉很不近人情。但是日文中的小孩子一词写作“子供”,“供”主要有“供品”和“随从”两个意思,即日文中的小孩“子供”本来就有大人的附属品的意思。不过近三十年来日本逐渐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并尽量去除这种“附属品”的观念,现代日文中基本不会使用“子供”两个汉字来表达孩子的意思,而是将“供”转化为平假名,即用“子ども”代替原来的“子供”。尽管如此,“小孩”仍然是一个同“大人”对立的概念,小孩是需要大人爱护和教育的,这也是一种“以爱之名的管理”。或许正因为小孩子从“生产资料”变成了“消费资料”,对小孩的爱护和管理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并“收效甚微”,才导致了“二胎革命”的现象吧。

4.核心家族化的真相
日本动画片《海螺小姐》和《樱桃小丸子》故事中的家族结构是典型的60年代日本家族形式,即一种三世同堂的生活方式。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二战之后无论是日本的家庭主妇还是婴儿出生率,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家庭形式称为“战后家族体制”,而《海螺小姐》和《樱桃小丸子》 的故事设定都可以追溯回这个时代。

《海螺小姐》·1969

二战后日本家族形式的变化经历了“从家族到核心家庭”的过程。核心家族(nuclear family)的核(nuclear)是核弹的核、原子核的核,是一种可以分割的最小单位。核心家族是指夫妇二人同未婚孩子(们)共同组成的家庭,与此相对,若同一家庭中含有两对以上的夫妻,或含有夫妇二人父母辈一人及以上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值得注意的是,从60年代至今(90年代)日本的核心家族数量一直在增加,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核心家族化”。但是“核心家族化”这个概念很容易带来一种误解,让人觉得日本三世同堂的“家族”在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期变得支离破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家庭是在大家庭数量基本维持不变的基础上“核心家族化”的。具体原因涉及到日本的家族制度,即只有家族中的长男夫妇会跟老人们共同生活,二儿子、三儿子便去东京、大阪等其他城市生活,因此形成了核心家族增多的情况。

不过,并不是说大家庭没有问题,实际上大家庭的家族形式要面临父亲的权威、媳妇对家庭的服从等许多令人不快的问题,尤其是在战后民主化进程中,核心家族日见增多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不过在此时的日本电视剧或动画片中却巧妙地隐去这些问题,仅仅呈现出人们被温暖的大家庭包围的温馨景象,比如《海螺小姐》便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这便形成另一种现象:60年代日本核心家族化产生的,其实是一种抱着大家庭梦想的核心家族,即一种未同旧家族制度诀别的核心家族化。(所以人们在看到《海螺小姐》和《樱桃小丸子》这种描绘大家庭的动画片时,才会产生一种怀念、向往的感情。)

《海螺小姐》

5.战后家族体制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战后家族体制”这个概念,《樱桃小丸子》故事中的家庭状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中两个孩子,三世同堂(然而事实上核心家族数量更多一些)。关于“战后家族体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女性主妇化;②再生产平等主义;③人口学过渡期。前两点在上文中已有论述,简而言之,女性主妇化指的是战后的日本女性多数选择成为家庭主妇,认为此时的女性多数会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舆论的误解;第二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少子化”,但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再生产平等主义”,即此时的人们会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育2~3个孩子,这里所说的“二胎革命”不是简单的少子化倾向,而是生育2~3个孩子这种整齐划一的现象。然后还有最后一点,这也是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近代家族是否只有一种形式?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家族的成立,始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期,历史学者们关于近代家族的研究多集中于这一时期,那么这一时期的家族是否是典型的近代家族呢?从结论来看,“19世纪近代家族”和“20世纪近代家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可等同视之。

从全世界的视角来看,19世纪和20世纪最大的区别,在于近代家族的大众化。19世纪的近代家族主要集中于中产阶级,前文中曾提到过,19世纪近代家族中是有女佣的,此时只有中产阶级的家族形式接近典型的近代家族。其后,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启蒙和劳动阶级意识觉醒等原因,劳动阶级的家族形式也开始产生变化,近代家族开始大众化,这种大众化大概完成于20世纪战争期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不过日本的“战后家族体制”同欧美的“20世纪近代家族”稍有不同。日本家族虽然核心家族化,但人们对大家庭的生活仍然保有憧憬;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工作由家族成员分摊。关于这些现象可以用文化角度来解释,不过如果用人口学的角度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直系家族制中后嗣同父母共同居住,这当然可以用文化因素来说明,不过在核心家族化的进程中这种家族制度仍然能够持续存在,也是因为整个社会拥有人口学上的条件。所谓人口学上的条件,是指人口转换,即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人口的变化(从多产多死到多产少死,进而到少产少死)的过程。日本社会中人口转换的变化速度惊人,这反而呈现出日本人口学的一种特殊性。

出典:『21世紀家族へ』.落合惠美子.有斐阁.1994.pp49~110.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二战后日本的家族制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