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蚁 编译
▼作者:竹内好
▼编译:小蚁
如果将日本文学比作儿童文学的话,那么中国文学就是成人文学。
这里所说的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并不是说哪个好或者哪个不好。儿童也有儿童的优点和发展空间。只是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儿童无论过多少年都无法成为大人。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不连续的。儿童不能理解成人,成人无法理解儿童。
将文学分为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并非我独创)的想法,在相信文学思想的人看来,或许是一种无知素人的空想吧。他们这样想也没关系。因为我并不相信语言(コトバ),所以只要语言尚未背离我,我也只能任其摆布。
最近读了《文学时标》第四号上刊载的“关于中国文学”座谈会的报道。出席会议的有身为诗人兼记者的李嘉(我虽然不认识这个人,但佩服此人的见识),还有宫本百合子、佐多稻子以及《新日本文学》的作家们和从事中国文学的人们。座谈会上讨论的话题触及如今的许多问题,收获颇多。然而,令我震惊的是,他们并没有使用共通的语言交流。对于其中的很多话题,对方(李嘉)虽然都有正确回答,但他不断迫近核心的语气却被我们轻易错过了,没有敏感地捕捉到。虽然大家嘴上说着,明白了,明白了,但看起来确是什么都没明白的样子。而且大家对于并未理解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毫无疑问的样子。日本作家代表们,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理解中国文学吧。他们虽然嘴上说着想去理解,但那不过是外交辞令,并非出自真心。他们的真心,是要面向别处,拒绝倾听对方的语言。他们追求的东西,是在“中国文学就是这种东西”的成见之下,在这个框架中寻找自圆其说的答案。并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感到不安。看起来他们似乎都没有能够感知不安的朴素的本心。从事文学的人们虽然都以“从事文学的人”的身份讨论着文学问题,但却没有哪怕一次的触及心灵的闪光点,这究竟是为何呢?说的极端一些,我觉得这次座谈会甚至可以说是一次“从事大东亚文学的人们的大会”。
座谈会记录和我感受到的实际氛围有很大出入,这可能也是我个人的记忆错误。但是,即使是这段不完整的记录,我也能强烈地感受到李嘉的演讲,它紧迫地逼近我的内心,渗透到骨头里,甚至可以听见回响。我明白,李嘉这个诗人,是用全身的毛孔来感受世界的。他的感受能力很强,因此,即使我没有读他的作品,我也能理解诗人李嘉。我觉得,他是正确的。他是领会了中国文学精神的。日本作家们对他领会的东西(中国文学)没有疑问。却只在一些语言的细枝末节上追问。他将来自实际体验的深奥语言,在不触及自己的深奥理论的前提下,用一种日常性的语言流畅地表述。日本的诗人,已经遗弃了诗的语言,尚未察觉自己的遗失的他们俨然已经放浪形骸了。如果无法虚心看待事物,那便称不上是从事文学的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无论语言如何华丽,都毫无价值。他们被某种成见遮住了双眼,而正因为无法单刀直入,所以他们的文学才呈现出一种弱态吧。甚至觉得日本文学创造出一种巨大的空洞。缺少了荒蛮又朴素的东西,做出来的文学尽是一些奇怪的、过分细致的、佯装世故的作品。当这些作品同尚未丧失其荒蛮性的中国文学碰撞之时,无疑会原形毕露。
旁人或许不知,我觉得宫本百合子是少数可以理解中国文学的从事日本文学的人之一。宫本的资质本不适合理解中国文学(这一点中野重治持反对意见),但她用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弥补了。我记得宫本写过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选段,觉得非常珍贵。可以说她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学性质的洞察力非常敏锐。然而,她却有一处类似盲点的地方,阻碍了她理解中国文学的本质。就是她会轻视对方。这或许同宫本文学的性质也有关系。更普遍地来说,这或许跟日本文学整体的性质也有关系。中国文学中,可以被宫本轻视的文学,确实存在。但是同时也存在水准在宫本文学之上的文本,如果对这些文学视而不见的话,反而更会彰显日本文学的弱点。
在日本,关心中国文学的通常是人道主义作家。是那些《白桦》出身的、接受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中人道主义一面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总是,就是“新日本文学会”那些人。其理由不言自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会有这样的结果。教养派对中国文学没有兴趣。其理由也不言自明。这样也好,不过带来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只关注中国文学人道主义一面的偏向性。另外,在日本的人道主义看来,中国文学是与其等质的,并只强调这一点。这虽然跟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能力不足有关系,但外国文学研究一般同文学运动难以分离,所以对于中国文学介绍不充分这一点来看,不能说跟日本文学的性质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在战后稍微有所改善,但日本文坛对中国文学接受的态度,也就是无意识地追求同日本人道主义相同的文学作品的心理倾向,这些是没有变化的。(这或许也跟战前战后的日本文学的本质没有变化这一点有关系吧。)但是我认为,日本文学的人道主义和中国文学的人道主义,或许可以说完全,是不同的。中国文学整体上的人道主义基调,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可这个说法,但是它同日本的人道主义的性质完全不同,我觉得并没有可以将二者结合到一起的共同点。因此,用日本的人道主义观点看中国文学,是错误的。
未完待续
文章出处:竹内好.政治と文学の問題(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 一)(中国文学とヒューマニズム).竹内好全集(第四巻).筑摩書房.1980.
作者简介: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1908年―1977年),日本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研究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后作为自由职业者专门从事著述活动。著有《竹内好全集》17卷、《鲁迅》、《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现代中国论》、《中国革命的思想》、《新编鲁迅杂记》、《作为方法的亚细亚》,其著述对日本学术界发生过巨大影响。(参照百度百科)
译后记:略。
声明:本译文尚未正式发表,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商用,请勿用于学术论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