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我们好像,越来越远了”

小的时候,总会在看电视剧时追问爸妈,“这个男人是好人吗?这个男人是坏人吗?”后来大二的时候,文学理论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评判一个作品、一部影片的好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看这部片段里有没有塑造出好到极致、良善到极致、坏到极致或是愚蠢到极致的人物形象。

我也曾经问过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读书的时候总是不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读,我总是读不出来哪个地方写的不好?”身边同学好像看傻瓜一样抢在老师回答我,“因为咱们读的还不够多。”后来我一直觉得我问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并带着这种对自我不足的审慎,强迫自己去分析、观察。

但是我觉得自己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是没有什么长进。

这也是我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最大的感受。票房350万,批评声音层出不穷,我却在看到最后时一边抹眼泪一边想自己为什么会哭?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导演拍摄的以贾平凹、余华、梁鸿等中国一代带有乡土、小镇基因的作家描述创作经历的影片,没有庞大的叙事结构,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说得再不专业一点,我甚至都没能看出来影片到底想传达什么东西。

但是就是戳到了泪点。

「00后的我,与土地、田野的羁绊」

余华他们其实就是我的父辈那一代人,我出生时已经是新世纪的开端之年,但是很奇妙的是影片中的土地、麦穗、泥土路都在我的记忆中的以琐碎形式涌现。好像如果我不写什么东西就对不起我的幼时一样。

好像记忆里还有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把我放在田埂边自己去摘棉花的场景,以及挽着爸爸的胳膊走在田埂上听他给我讲他小时候吃不饱饭的场景,这些记忆在我上了初中之后越来越销声匿迹。时至今日我才恍然发觉,其实我早就和乡土撕裂了,我本就不属于、也不愿属于那片一到春天种满玉米、一到秋天种满小麦的土地了,而我的父辈也在悄无声息的科技中彻底与土地告别了。

土地和田野再没有了与我们这代人的羁绊,我也忘记了我原本的根。

所以我好想懂了最后贾樟柯导演一定要让梁鸿14岁在北京上学的儿子用河南方言介绍一遍自己时,我的眼泪突然就涌出了泪腺。

因为我关于土地、关于田野情感的十几年前的羁绊与在现代生活中的我连接上了。当初那些不愿、回避都是多么地可笑和愚蠢,在生命起源时浇灌着我的一草一木都不应该被我抛弃,即使我会离她们越来越远,也不能。

「当我开始离“真诚“”越来越远」

真诚不仅仅是对待他人,还有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即对待自我。

看到梁鸿自述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姐姐的时候,她的平静和坦然,对过去的自我反思,那种真诚的、虽然词不达意的言语以及诚挚的双眼,让我时不时地想要去控制自己的泪腺。

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动人,在我看来,就是因为用直戳人心的深刻和辛辣的批判,传递出对生命的呐喊和呼号。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门,就是作家的真诚。就像萧红对童年的真诚,使得一幅栩栩如生的呼兰河小镇成为乡土小说不可磨灭的代名词;或者像鲁迅对人性的真诚,使得国民劣根性像一把尖刀直直插入20世纪国民的心脏;再或者像余华的真诚,使得他的笔冷漠深刻地展现出了死亡和苦难的悲悯……

所以看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想了很久之后,为如今自己的不真诚感到羞耻。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勇气直面真正的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写文章感染旁人?

最后,「我们该如何面对肉眼看到的、与我们与关但是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的苦难?」,留给诸君,因为这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也没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感谢阅读,也感谢陪伴。一定程度上,是大家的陪伴让我有了继续更新的动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我们好像,越来越远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