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

正文

【我的书评】
要是所有书籍都以这种方式来记叙,我会崩溃的?。幸好只有这本探索形式技巧的书是这样。全书都是在叙事方式的刀锋上探险游走,但是让人觉得美可以作为摘录的语句并不多,语言也许是为了体现人物本色,显得十分质朴无华。

【我的书评】
我去……牛逼。这种作品居然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豪。全文大段文字都不带标点符号,与其说是随意识的自由流动,不显示其阻断性,何况身为哈弗学生的大哥正要去投河自尽……意识像个精神病人也属于情理之中,但作为读者来看,完全是一片混乱,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时间顺序也是颠三倒四,随处可见的随想回忆穿插完全是碎片化的叙事,和尤利西斯一样。如果所有作品都要这么困难去阅读,那我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昆汀和之前小本的语言很明显不同,充满了更多的优美文词,对景物的描绘细致和生动有趣,值得摘录,也感叹作者观察力的深邃。

或许谁也不曾专心致志地聆听钟表。然而它只要一声嘀嗒便足以让你意识到时间的队伍一直悄然前进。始终惦记一个人造刻度盘上几根机械臂的位置,无非是思维运转的象征。

钟声余音袅袅,隔了片刻才不再颤动。虽然已经听不见,但还是能感觉到它在空中仍停留了很久。

父亲说以前你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藏书,现在你得看他借了哪些书没有还 。

我将身体探出窗外,冒着寒风凛冽回首望去。只见他站在原地,身旁是野兔般瘦削的骡子,一人一骡褴褛羸弱,纹丝不动,也没有不耐烦。火车绕过弯道,引擎冒着白气,发出一阵阵短促而沉重的喷气声,他们就那样渐渐从视线里退却,连同那种我原本已经遗忘的独特气质:他们穷苦寒酸,却具备漠视时间的耐心和拘泥凝滞的沉静。

移动着的桅杆光秃秃的,宛如光天化日之下的鬼魅,三只海鸥在船尾盘旋,像是吊在隐形绳索上的玩具。

湿漉漉的船桨在他身旁起起伏伏,像是在抛媚眼,又像是女性的手掌。

桥底是清澈宁静的河水,在阴影中冲刷着石头,发出细语呢喃般的声音,激起的漩涡渐渐平复,映照着旋转的天空。

如果一片叶子在水里泡的时间足够长,那么无须多久组织将会消失,剩下精致的纤维慢慢地摇摆着,像是入睡后的颤动。

争得面红耳赤,本来是绝无可能之事,说着说着变得有点可能,然后是极有可能,最后竟然成了不容辩驳的事实,但这其实是人们谈论愿望时的通病。

一旦遇到故作高深的沉默姿态,便无论什么事情都会信以为真。我想人们尽管常常试图通过言语来自欺和欺人。

他的赤足踏在薄薄的尘土上,比飘落的树叶还轻,一点声音也没有。果园里蜜蜂嗡嗡叫,听着像是要起风,这声音仿佛被某个魔咒封禁在渐强之下,始终只有那么响。小径贴着墙向前伸延,上方树荫如拱,地面洒满花朵,融进了果林深处。阳光斜斜照进林间,稀疏而热切。许多黄色的蝴蝶在树荫下飘飞,宛如艳阳的碎片。

人的问题在于活得不纯粹,因而难免陷入一种亘古不变的虚无,亦即耻辱与情欲的僵局。

开门的时候有个铃铛叮咚响,但只响一下;铃铛挺漂亮,挂在门上很不起眼,铃声清脆而柔和,仿佛经过精心锻造,只是清晰柔和地叮咚一声。门一开新鲜烘焙的面包香气扑鼻而来,里面有个脏兮兮的小孩,双眸像玩具熊的眼睛,留着两条乌黑油亮的辫子。“你好啊,小妹妹。”她的脸像一杯洒了几滴咖啡的牛奶,店里很温暖,香气四溢,但空荡荡的。“有人吗?”

她看上去像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像是尘封已久的整齐书架上某样东西,与现实隔绝多年,静静地变得越来越干枯,仿佛一丝曾见过人间冤屈的空气。

我们踏上薄薄的尘埃,我们的脚宛似橡皮擦,默默擦去许多铅笔般的阳光斜斜穿过树林在薄薄的尘埃上留下的字迹。我能感觉到湍急的河水又在那片神秘的树荫里静静地流淌着。

那只鸟又短促地啼了一下,看不见它在哪里,啼声毫无意义却又深奥莫测,音调始终如一,然后像刀切一样突然停止

我们躺在湿漉漉的草里喘息着雨像寒冷的子弹落在我后背。

漂亮的脸蛋充满了好奇和震惊的神情,她们的面纱是卷起的,露出了白皙的小鼻子,神秘的眼睛在面纱之下闪躲着。

下山路上日光渐渐变得黯淡,可是它的性质却不曾改变,仿佛正在变化和衰弱的是我而不是日光。

我看见最后的余晖疏慵而安宁地照在沙洲上,在这些镜子碎片般的沙洲之外,灯光在灰白澄净的空气里亮起,微微抖动着像是蝴蝶飘飞了好远好远。

黎明已至,寒风凄冷,只见一面灰色光墙自东北飘来,却没有化成潮气,而是分解为恶毒的微粒,像灰尘一样。

【我的书评】
这肖像描写真是入骨三分,形神兼备。


1 2 3 4 5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