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爱弥尔》让·雅克·卢梭

【我的书评】
不得不佩服卢梭的观察细致入微,对“育儿心得”细节的描写,就如同替我们这些亲手辛苦哺育孩子的妈妈们,把那些深植记忆中的体会丝丝缕缕地整理出来,赋予科学而实际的道理,深刻而理性的思考。

体验生活从身边日常小事做起。我们常常忽视了眼前小事的意义,不去在意它给未来人生带来的价值,总想着发生了某种大事才要认真对待。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你认为的大事呢。

现代很多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想法施加于孩子,觉得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他们正一步一步地成为家长的附庸。

如今的父母真不容易。既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知识技能,在起跑线上尽量靠前,又要让他们身心愉悦,保护孩子天性…

我们这一生兜兜转转,总是要寻找平衡,如果从小就灌输给孩子自己的行为要与自己的能力想平衡,你的心灵便会得到一份平静。长大后的孩子也将是这样的寻找平衡,有很大可能往这个方向发展: 寻找平衡。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你能知道你的能力在哪一个水平线吗?试问你又如何去寻找平衡,难道是碌碌无为,与世无争? 青春意味着激情澎湃,潜藏着无数的可能。你不去扩大你的欲望,你又怎知“不自量力”? 人的一生只有不断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有可能到中老年是找到人生的平衡点,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尝试了才会恍然大悟。

【我的书评】
很有道理,从能力与欲求的相辅相成、相互刺激中来辩证分析欲求的作用。在《浮士德》中,梅菲斯特是恶的化身,但他起到了促进浮士德欲望与成就的作用。恶与欲望其实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但也应当把握它的度并将它保持在人类可控范围之内。如今的年轻人即如此,消费欲望太大,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造成痛苦。张爱玲壹句话“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要么我们就强迫他屈服于我们的奇怪想法——没有中庸之道,不是他战胜我们,就是我们战胜他。因此,他最开始接触的行为,就是权威和压迫。在不会说话前,他就开始支配别人了;在不会走路前,他就听别人的摆布了;有的时候,大人惩罚他,可他认识不到自己犯下的错,准确地说,他还没有犯错的能力。就这样,在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把这些错误的行为灌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到了后来却推说那是天性。花了很大力气却把孩子教坏了,还抱怨他怎么变成那样。

一个孩子要这样跟大人生活六七年,然后就变成和大人一样任性乖张的牺牲品。我们用各种方式“教育”他,在他脑子里植入一些他听不懂的话或者无益他成长的事,用我们的诸多情绪扼杀他的天性,之后就把这样一个虚伪的人交给老师,继续发展他已经养成的人为的病态。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他,就是没教给他认识自我,没教给他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教给他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当这个集暴君和奴隶于一身的孩子,这个学识渊博但缺乏理性、身心脆弱的孩子走上社会,暴露出自己愚蠢、傲慢等种种陋习后,会在遭到挫折后感到悲恸。这个孩子是我们根据自己奇怪的想法养大的,我们肯定做错了,因为自然生长的人不会是这样的。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如白纸一般可爱……慢慢地,他们被我们贴上了标签:漂亮的、聪明的、愚笨的、不听话的……是我们塑造了孩子、改变了孩子……还在最终会问:你怎么会变这样?

一个好的老师就如同给孩子的天性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可以飞得更高;一个一般的的老师只会抹杀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成为应试制度下的牺牲品。没有笨的孩子,只有不合适的教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爱弥尔》让·雅克·卢梭
分享到: 更多 (0)